1 緒論
2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水青岡的分布
2.1 研究方法
2.1.1 數(shù)據收集
2.1.2 研究方法
2.2 結果與分析
2.2.1 制約中國水青岡屬植物分布的主導環(huán)境因子
2.2.2 中國水青岡各氣候情形下的高度適宜生境
2.2.3 被保護效率
2.3 討論
3 巴山水青岡組培育苗研究
3.1 材料與方法
3.1.1 試驗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研究結果
3.2.1 無菌體系的建立
3.2.2 愈傷組織的誘導
3.2.3 愈傷組織的分化
3.2.4 愈傷組織生物量的增加
3.2.5 NAA對芽生根的影響
3.3 討論
3.4 巴山水青岡組培技術流程
4 巴山水青岡林及其次生林植物多樣性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調查方法
4.1.2 分析方法
4.2 結果與分析
4.2.1 巴山水青岡林及其次生林喬木基本特征
4.2.2 巴山水青岡林及其次生林喬木層多樣性變化
4.2.3 巴山水青岡林灌木多樣性
4.2.4 巴山水青岡林草本植物多樣性
4.2.5 物種多樣性與土壤因子之間的關系
4.2.6 喬木徑級大小分布特征及分析
4.3 討論
5 不同坡位巴山水青岡成熟林粗死木質殘體與林木更新研究
5.1 材料與方法
5.2 結果與分析
5.2.1 成熟林Ⅰ樹木折斷與死亡
5.2.2 成熟林Ⅱ林木折斷與死亡
5.3 討論
6 林型與坡位對建群種巴山水青岡幼苗光合生理的影響
6.1 材料與方法
6.2 結果與分析
6.2.1 巴山水青岡葉片光合作用對CO2濃度變化響應的時間與空間動態(tài)
6.2.2 巴山水青岡葉片光合作用對光照強度響應的時間與空間動態(tài)
6.2.3 巴山水青岡幼苗生長光合日變化
6.3 討論
7 林分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7.1 材料與方法
7.1.1 試驗區(qū)自然概況
7.1.2 研究方法
7.2 結果與分析
7.2.1 凋落量的時間動態(tài)
7.2.2 凋落物的空間動態(tài)
7.2.3 凋落物的持水性能
7.3 討論
8 林分土壤水源涵養(yǎng)功能變化
8.1 材料與方法
8.1.1 試驗區(qū)自然概況
8.1.2 研究方法
8.2 結果與分析
8.2.1 土壤持水性能力
8.2.2 土壤排水能力
8.2.3 土壤滲透性力
8.2.4 土壤水源涵養(yǎng)功能相關分析
8.3 討論
9 林地土壤自然含水率與養(yǎng)分含量季節(jié)動態(tài)
9.1 材料與方法
9.1.1 研究地概況
9.1.2 研究方法
9.2 結果與分析
9.2.1 土壤自然含水率的變化
9.2.2 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
9.2.3 土壤氮素含量變化
9.2.4 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變化
9.2.5 土壤全鉀、速效鉀含量變化
9.2.6 土壤養(yǎng)分含量與物理性質關系
9.3 討論
10 林分土壤碳庫季節(jié)變化
10.1 材料與方法
10.1.1 研究地概況
10.1.2 研究方法
10.2 結果與分析
10.2.1 土壤不同形態(tài)碳素含量季節(jié)變化
10.2.2 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生長季節(jié)變化
10.2.3 土壤碳庫與土壤物理性質的關系
10.2.4 土壤碳庫與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耦合關系
10.2.5 土壤碳庫與土壤酶活性的關系
10.3 討論
11 林分土壤酶活性季節(jié)變化
11.1 材料與方法
11.1.1 試驗區(qū)自然概況
11.1.2 研究方法
11.2 結果與分析
11.2.1 土壤蔗糖酶活性季節(jié)變化
11.2.2 土壤脲酶活性季節(jié)變化
11.2.3 土壤磷酸酶活性季節(jié)變化
11.2.4 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季節(jié)變化
11.2.5 土壤酶活性與土壤物理性質的關系
11.2.6 土壤酶活性與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關系
11.3 討論
12 林分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呼吸作用研究
12.1 研究區(qū)概況
12.2 研究方法
12.2.1 土壤呼吸測量方法
12.2.2 環(huán)境因子的測量方法
12.2.3 數(shù)據處理
12.3 結果與分析
12.3.1 土壤呼吸速率的季節(jié)動態(tài)
12.3.2 土壤呼吸速率的晝夜變化比較
12.3.3 皆伐對土壤呼吸速率的影響
12.3.4 土壤呼吸速率與溫度的關系
12.4 討論
12.4.1 巴山水青岡林土壤呼吸時間變化
12.4.2 皆伐對土壤呼吸速率的影響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