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清中期“西風東漸”的影響,中國美術開始接受西方“科學”的視角,民間也產生了以木刻手段和焦點透視相結合的木版年畫,形成了“風俗版畫”的早期萌芽。鴉片戰(zhàn)爭后,在“洋務運動”的推波助瀾下,社會風尚迅速變化,“洋貨”、“洋裝”為人們青睞,書籍插圖中也頻頻出現(xiàn)“火輪車”、“火輪船”等西洋新事物。這些“西洋景”作為新圖像迅速在社會傳播,被民間木刻家利用并與傳統(tǒng)圖像結合,創(chuàng)作出反映社會新風尚的木版年畫,傳統(tǒng)民間木刻畫至此全面轉型。戊戌變法后,在“先鋒”意識的催動下,新潮的有志之士創(chuàng)辦了畫報、報刊等新媒體,此類通俗性宣傳媒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開啟了“民智”,普及了民眾新知。伴隨著新思潮的影響,“移風易俗”運動開展,民眾的審美趣味隨之轉變?!帮L俗版畫”的產生恰恰契合了這種變化的時代,滿足了民眾追求“時尚”的心理。在出版商和畫師的共同參與下“風俗版畫”得以快速地發(fā)展。民國成立后,為了政治宣教,國民政府提倡“改良年畫”運動,為“風俗版畫”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創(chuàng)作方向。隨著“機械印刷時代”開啟,木刻“風俗版畫”受其影響日漸式微。本書將清末民初時期“風俗版畫”劃分為戰(zhàn)事題材、諷刺題材、市井生活題材、維新啟蒙題材。以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從其發(fā)展流變、風格樣式、視覺建構、社會功能等角度對新風格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對其體現(xiàn)的時代藝術價值、民俗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方面進行探究,梳理并還原這段被遺忘的“版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