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戲劇藝術紅毹筆談

紅毹筆談

紅毹筆談

定 價:¥75.00

作 者: 孔培培 著
出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叢編項: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9946031 出版時間: 2022-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3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紅氍毹,也稱紅毹,是舊時戲曲表演的一方紅毯。紅毹之上,是悲歡離合的百姓故事與帝王將相的歷史傳奇。紅毹之外,是創(chuàng)作者的才思泉涌與研究者的凝神聚氣。臺里臺外、場上案頭,便構成了一條通往梨園生命鏡像的藝術路徑。文集之上篇,聚焦戲曲音樂的理論研究,關涉三個層面的話題與思考:其一為戲曲音樂的當代話語體系建設。這是在當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研究方向下,以戲曲音樂為研究對象的理論探索。其中既包括話語體系建構中有關“現(xiàn)代轉向”“結構要素”“方法路徑”三個基本命題的理性思考,也涉及戲曲聲樂演唱、器樂創(chuàng)作、流派唱腔等有關創(chuàng)作與表演美學和文化價值的分析總結,以及戲曲音樂評論的時代話語建構等問題。其二是戲曲音樂的史學研究,涵蓋京劇唱片、早期曲本、音樂文論以及群體成就等多個研究視角。其三是對地方聲腔與劇種音樂的個案研究,以蘇魯豫皖地區(qū)流行的姑娘腔、拉魂腔、柳琴戲為具體考察對象。作為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員,對前海學派的關注與研究便自然而然成為我的分內事。張庚先生稱自己“不懂音樂”,卻以理論家的視點與高度為新中國戲曲音樂改革事業(yè)指出方向。2021年去世的郭漢城先生,與張庚先生并肩同行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他們帶領前海學派建構起中國戲曲理論的現(xiàn)代體系。如今依然健在的百歲老人蕭晴,見證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風雨70年,其人生經(jīng)歷與學術貢獻值得用虔誠的心境去做點滴記錄。近幾年,隨著我主持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中國戲曲前海學派學術史整理與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對這個學術群體的認識也逐步走向深入。由人及物,從資料到理論,不斷引發(fā)我對前海學派學術傳統(tǒng)繼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的思考。上述種種,匯集成中篇之面貌。下篇是圍繞戲曲劇種建設和舞臺演出實踐所撰寫的理論與評論文章。其中有對新時期以來現(xiàn)代戲成績和問題的思考,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節(jié)點對新中國戲曲發(fā)展的整體回顧,有對戲劇節(jié)、藝術節(jié)的觀察與述評,還有對梆子腔劇種、湖南花鼓戲的學術考察,以及對評劇、京劇等新創(chuàng)劇目的藝術評論。林林總總,反映著這些年我的研究視野和興趣所在。

作者簡介

  孔培培,音樂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戲曲現(xiàn)代戲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戲曲音樂學會常務理事。研究范圍涉及戲曲音樂、戲曲評論、中國音樂史等領域。擔任國家重點課題《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第三版)戲曲音樂分支學科副主編、《京劇藝術大典·音樂典》副主編、“前海戲曲研究叢書”(第二輯)副主編。出版論著《腔里拉魂——從拉魂腔到柳琴戲的傳承與變遷》《晴川集——孔培培音樂學文論》,主編《老唱片》《二十世紀戲曲學研究論叢·戲曲音樂研究卷》。在《戲曲研究》《戲曲藝術》《戲劇藝術》《中華戲曲》《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等刊物發(fā)表理論與評論文章數(shù)十篇。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篇 戲曲音樂研究
論中國戲曲聲樂藝術的美學話語體系
現(xiàn)代轉向、結構要素與方法路徑
——戲曲音樂理論話語體系當代建構的三個命題
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應把握的三重風格
——以朱紹玉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為例
京劇流派唱腔及其當代文化價值
——以梅派唱腔為研究視點
用戲曲音樂評論豐富戲曲發(fā)展生態(tài)
建構戲曲音樂批評的時代話語
20世紀戲曲音樂研究文論史述
清末民初京劇名伶與唱片公司的關系研究
一部京劇聲音史
——中國藝術研究院館藏京劇老唱片研究
20世紀初期兩部重要的京劇五線譜曲本
——《天水關》與《皮黃曲譜》研究
“申遺”十年,昆曲音樂的新發(fā)展
論前海學派在戲曲音樂研究領域的成就
消失的“自由調”
——拉魂腔自由性藝術特征及其在柳琴戲中的固定化轉型
曲牌【娃娃】之歷史探溯及在山東地方戲曲中的運用
山東“姑娘腔”研究回顧與反思
“姑娘腔”考辨
中篇 聚焦前海學派
張庚先生在戲劇戲曲音樂領域的學術成就
百歲老人郭漢城與前海學派
新中國戲曲音樂研究事業(yè)的拓荒者
——記百歲前海學者蕭晴
不斷攀登戲曲研究的理論高峰
——前海學派學術傳統(tǒng)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啟示
繼承傳統(tǒng)與理論創(chuàng)新
——寫在“前海戲曲研究叢書”(第二輯)出版之際
下篇 劇種與創(chuàng)作研究
革故鼎新燭照梨園
——樊粹庭豫劇改革的歷史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梆子腔劇種現(xiàn)代戲近年來的成就、問題及其對策
成就與反思
——從第十五屆文華大獎看戲曲現(xiàn)代戲的發(fā)展
中國戲曲喜劇精神的民間表達
——湖南花鼓戲的前世今生
“走西口”路上的戲曲明珠
——關于二人臺藝術發(fā)展的幾點思考
方寸小舞臺演繹家國大變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戲曲藝術的新發(fā)展
他將架子花表演提升到新高度
——對袁世海先生京劇舞臺藝術的幾點分析
京劇現(xiàn)代戲的當代創(chuàng)新與女性書寫
——從劉子微“漢口女人三部曲”談起
從《有愛才有家》談舞臺藝術的當代敘事及社會化功能
評劇《藏地彩虹》
——唱響主旋律的創(chuàng)新表達
敘事、表達與類型化創(chuàng)作
——談評劇《偽裝者》的藝術創(chuàng)新
時代質感、類型題材與舞臺創(chuàng)新
——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革命歷史題材劇目創(chuàng)作談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