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生繼《消失的民居記憶》之后的又一本民居類建筑回憶錄。這不僅是部的延續(xù),更是對其的注釋及擴展。這是一部作者考察中國將要、正在或已經消失的八個地區(qū)民居之走訪回憶錄,堪稱更為完善的民居建筑存在與消亡史。相較部,本書文字、圖片更多,只為建筑技法敘述更加準確,如把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打亂、合上、再打亂,反復拆解。 建筑的形式有了拓展,不再局限于村鎮(zhèn),從西式到中式,從村鎮(zhèn)到城市,從簡陋的土坯房到高大上的垂花樓,因皆為民居;建筑形式卻由分散向典型轉移,對石砌、海草、磚砌、土坯加以描述,中國人古老匠心的秘密也一一解開;相關的文化,如楹聯(lián)、瓦草、色彩、文字等亦做以介紹,它們是重要建筑載體,也是文化根植于建筑的體現(xiàn)。 作者回望民居,重視殘缺部分的理性分析,將破敗順勢解剖,對常見的民居建筑均做深入介紹,以技術與藝術兩條主線詮釋鄉(xiāng)愁,明暗交叉,以建筑觸發(fā)讀者思緒,追憶往昔亦是珍貴寶藏。 平凡作者亦有梁思成先生的使命感,這兩本書的合璧不僅是草根的執(zhí)著,也是一段對行將消失民居的認真對待與反省。作者用了全部的身心和力氣完成使命,其內在的力量來源于留存和記錄傳統(tǒng)文化的夙愿,此為國家與民族之根系,唯這些記憶可喚醒讀者的堅守與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