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從猶太身份與知識分子美學思想之形成這二者間的關系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思想界對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危機的應對的。圍繞著審美救贖這一觀念探索了20世紀中期的幾位美國猶太知識分子對西方人的未來生存“應當”如何的構想。面對傳統(tǒng)價值的衰落,美國知識分子不約而同地走向了人的內在性的領域,即在一種封閉的內在性中所實踐的道德化的生存,而猶太知識分子的這一傾向則更為突出。除了本書所研究的幾位理論家,同為猶太人的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也積極主張通過閱讀文學,尤其是閱讀西方正典來實現(xiàn)一種具有道德性的內在生活,而另一位猶太批評家安·蘭德則更為明確地提倡通過閱讀經典的浪漫主義小說來進行從孩童邁向成人的道德引導,她認為,道德目標的確定性和堅定性不僅是衡量浪漫主義小說人物優(yōu)劣的標準,也是衡量人的現(xiàn)世生存之價值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