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總論作為媒介的圣賢:中華文化理想人格的傳播學研究

作為媒介的圣賢:中華文化理想人格的傳播學研究

作為媒介的圣賢:中華文化理想人格的傳播學研究

定 價:¥68.00

作 者: 謝清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22506388 出版時間: 2022-01-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作為媒介的圣賢及圣賢文化傳播現(xiàn)象,即探討并提煉以“圣賢”理想人格為媒介的華夏傳播特色理論與傳播范式。首先,“圣賢”是溝通天人的媒介,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圣賢”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價值之終極依據(jù)的人格化。圣賢文化的傳播有別于“榜樣傳播”,不專指某個或某些特定的人,而是華夏文明體系中“天人合一”思想結構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哲學家或思想家皆通過詮釋“圣賢”而建構起了對于宇宙存在與人類社會之理據(jù)的認知。其次,“圣賢”既是媒介又是訊息,圣賢文化的傳播,是依據(jù)哲學家、思想家的知行體驗,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一般指先秦時期的原創(chuàng)經(jīng)典)進行解碼與重新編碼的過程,也是譯碼者按照經(jīng)典的指引在實踐中不斷追求人格理想的過程。再者,就圣賢文化的傳播路徑而言,在傳播過程中一方面逐步下移,由“圣王”發(fā)展到“滿街都是圣人”;另一方面逐步內化,由外王實踐向單純的道德修養(yǎng)轉型。以士大夫為代表的知識階層形成了群體獨有的人格特質,而圣賢文化在民間的傳播也有其自己的獨特模式。

作者簡介

  謝清果,男,哲學博士,歷史學(傳播史方向)博士后,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社會整合平臺研究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海峽兩岸數(shù)字公共領域與文化認同研究》,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海峽傳媒交流與政治互信研究》等各級課題10項,已在《臺灣研究》《臺灣研究集刊》等刊物發(fā)表論文100多篇。

圖書目錄

總序 華夏傳播學:構建傳播學“中華學派”的必由之路 1
序  3
 
講 華夏內向傳播研究
章 無待逍遙:莊子《逍遙游》的圣賢內向傳播觀 3
第二章 修身日記:陽明后學成圣的內向傳播實踐 14
第三章 向死而生:晚明文人自撰墓志銘的精神通賢之路 28
第二講 華夏人際傳播研究
第四章 民胞物與:華夏人際交往觀中的圣賢之風 43
第五章 賢者之識:“禮尚往來”中的人際傳播理念與文化交往 59
第六章 守正如賢:《周易》中的人際傳播角色觀 72
第七章 行成于內:孝文化影響下的中國人際傳播 85
第三講 華夏大眾傳播研究
第八章 重構圣賢:媒介視角下孔子的圣賢形象如何在變遷中重塑 99
第九章 三畏四知:閩南地區(qū)關帝信仰的傳播儀式觀考察 111
第十章 賢者衣襟:端午節(jié)的傳播儀式與文化認同考察 124
第四講 華夏跨文化傳播研究
第十一章 兼愛立命:墨子圣賢與生民間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141
第十二章 同異取舍:江戶時代朱子顯學的入鄉(xiāng)隨俗 155
第五講 華夏身體傳播研究
第十三章 在場—離場—空場:梅洛·龐蒂知覺場下的先秦儒家圣賢身體傳播觀 169
第十四章 以禮制情:華夏圣賢中庸型身體交往觀 179
第六講 華夏家庭傳播研究
第十五章 谷神不死:道家對儒家“夫為妻綱”的批判與重構 193
第十六章 家風漸漬:華夏圣賢家風傳播與效果研究 203
第七講 華夏輿論與說服傳播研究
第十七章 無我無他:作為傳播賢者的縱橫家 213
第十八章 禮樂教化:華夏輿論學視角下的圣賢觀 222
第八講 華夏修辭傳播研究
第十九章 春秋行人:文言變革中的圣賢文化傳播 231
第二十章 無定有定:孔子修辭思想的陰陽之勢 243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