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西流》從時間上反映的是從戊戌維新變法失敗后中國這些年的變化,再現(xiàn)了義和團起義、同盟會活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馬克思列寧主義進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等每個時間節(jié)點上的老百姓與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的斗爭。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礙。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故事對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思想精神的準備層面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形象的描寫,以此表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從空間來看,故事發(fā)生在晉陜蒙交界的黃河中游一帶,還涉及天津、廣州等地,以主人公的家國情懷為主線,講述了劉文勝、陳效林、劉文秀、張?zhí)忑?、劉士源、崔成義、劉天廣、劉鳳強等進步人士的精彩人生,謳歌了這片熱土的人民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精神,同時鞭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