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上繼孔孟之學,下啟兩漢儒學,在思想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卻處于毀譽參半的境地,原因有二:一、荀子的兩大弟子韓非、李斯為法家代表人物;二、荀子禮法并重的思想貫徹到實際中似乎與法家相去不遠。但荀子與韓、李的學說有著本質的不同:第一,“道”不相同;第二,對“法”的理解和應用不同;第三,對“霸道”的理解不同。漢代經學興盛皆賴以荀子傳經之功,荀子的儒學理路實際上開啟了漢代儒學的發(fā)展方向。叔孫通、陸賈促成了漢初君臣對儒學態(tài)度的轉變;賈誼針對漢初的社會問題給出了對策,是荀學的一次自我變革;董仲舒本著荀子的“參驗”將“天人感應”納入儒學體系,將皇權涵蓋于天意之下,運用儒家“仁”的思想加以限制,完成了儒學從民間學說到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華麗轉身,實現了荀子理想中的“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