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在亂離世界抱團取暖的人們,卻免不了算計心與掌控欲。飛蛾撲火的女人、瞻前顧后的男人、精打細算的長輩、命運不由自主的兒女……張愛玲的作品事關風月又看盡悲喜,在她的匠心獨運下,一樁樁事關原生家庭的潛移默化、寡母對兒女的人生操控、戀父情結的潛滋暗長、男女之間感性與理性的斗爭悉數登場,游走于摩登世界與變革年代,寫盡了小人物之間的陰謀與陽謀,以及浮世悲歡中的永恒困境。 學者楊佳嫻20年潛心研讀張愛玲早期作品,以細讀文本的方式,進入生活斗士張愛玲的文化世界,沉浸式感悟《第一爐香》《金鎖記》《心經》《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具體篇幅的美與痛,反思“五四”以來必須直面的有關女性的新定義、新審美和新要求,重新思索情愛、婚姻和生命的意義與可能,以及大變革時代中個體生命的軟弱與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