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末一將,關羽生前得到的評價總體而言并不顯赫,卻于千載之下傲視群雄,成為中華大地“護國佑民”的神明。明清兩代遍布神州的關廟,不但讓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三國帝王黯然失色,甚至趕超“萬世師表”的孔夫子?!翱h縣有孔廟,村村有關廟”,足見關公信仰深入基層、植入人心的群眾基礎。清代關廟這樣一幅對聯(lián)頗能概括關羽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歷史地位和巨大影響:“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謂蕩乎難名。” 關公信仰對審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義。在這一“造神”過程中,傳說、筆記、平話、戲曲、小說等文學諸樣式與民俗、宗教、倫理、哲學、制度相生互動。作為“活”信仰的主體,關羽的形象從來沒有被封閉、凝固在文字或口頭,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至今已過一千八百年。關公信仰似乎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不解之謎。這個秘密必然關涉歷史和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比如中國社會分期、唐宋及明幾次社會轉型、江湖社會、神道設教、理學再評價、儒學與“政教合一”、中華各民族紛爭融合與漢民族意識形成和發(fā)展,晚明商業(yè)社會形成,滿族入關前信仰關公的緣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