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以明清時期南方地區(qū)編纂的方言文獻為對象,主要有傳教士文獻(如讀本、詞典、)、通俗文學文獻(如小說、戲文、戲曲)、地方志、韻書等,研究方言文獻文字使用情況。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六章為結語,第二至五章主要從字際關系、字詞關系、特殊文字現(xiàn)象三個方面展開。字際關系部分從文字的形、音、義入手梳理了方言文字與其他方言文字、古代漢語文字、普通話文字間的關系。字詞關系部分從字詞互動的視角考察了方言詞、外來詞的用字情況,方言詞部分梳理了方言詞語中的一詞多形、同形異詞現(xiàn)象,通過詞形變化系聯(lián)了在不同方言區(qū)使用的同一詞語,關注詞語在不同方言間、方言和通語間的轉換;外來詞部分考察了音譯詞、意譯詞詞形的多樣性及用字特點,在此基礎上考證了“甲萬”“牛排”“摝”等方言中不被認識的外來詞。特殊文字現(xiàn)象部分分析了粵方言“口”旁自造字、19世紀客家文獻《啟蒙淺學》中反切字的形成原因及性質,同時列舉了方言中的特殊用字現(xiàn)象如“手表”義寫為“鏢”“標”及“盅”對“鐘”的更替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