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漢代因避宣帝諱,寫作孫卿。早年曾游學于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到過秦國、燕國,回過趙國。在齊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83年一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齊國,“荀卿最為老師?!彼伪煌茷榧谰疲旮咄卣撸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在范雎相秦期間(公元前266年一前255年),荀子到秦國見過秦昭王。昭王問:“儒無益于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保ā度逍А罚!皯睿ǚ饿拢﹩枌O卿子日:入秦何見?’’荀子回答說:“形勝”“百姓樸”、“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無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就行不通了。齊人有人讒言荀子,于是荀子離開了齊,來到楚國。公元前255年被任為蘭陵令。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后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不幾年荀子去世,死后葬于蘭陵。他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蒙恬、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