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一 黃心川
總序二 楊曾文
緣起 釋月凈
前言 朱封鰲
弁言 從“冥想”到“止觀”:中古前期佛道“修道”之法的形態(tài)演化
第一章 摩訶止觀:智顗天臺止觀教程的結構分析
第一節(jié) 二十五方便:天臺止觀的儀式程序
第二節(jié) 身體:天臺止觀系統(tǒng)與“治病”之術
第三節(jié) 天臺“觀”法的兩個原則
第二章 “重玄”之道與唐初道教修持之術的展開
第一節(jié) 重玄學與天臺佛教思維模式
第二節(jié) 重玄學與天臺止觀之學(一):修持之法
第三節(jié) 重玄學與天臺止觀之學(二):修持次第
第四節(jié) 重玄學與天臺止觀之學(三):修證境界
第三章 唐代道教“天臺”派修持的“止觀”化
第一節(jié) 道教“天臺”派對天臺佛學心性論的汲取
第二節(jié) 司馬承禎“坐忘七階”教程通論
第三節(jié) 司馬承禎“坐忘”之法核心環(huán)節(jié)分析
第四節(jié) 司馬承禎修道思想定位
第四章 唐代天臺止觀之學的形態(tài)演化
第一節(jié) 天臺止觀之學的禪學化
第二節(jié) 湛然與天臺止觀之學的重構
第三節(jié) 居士佛學與天臺止觀之學的儒學化
第五章 杜光庭與晚唐道教“修道”之法的整合
第一節(jié) “道”為“虛極妙本”
第二節(jié) 道體與道性
第三節(jié) 修心論
第四節(jié) 觀法論
第五節(jié) 杜光庭道教修持論定位
第六章 行懺:知禮與宋代新天臺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妄心觀
第二節(jié) 《修懺要旨》:止觀的懺法化
第三節(jié) 消伏毒害與施食濟拔
第四節(jié) 自訟:智圓的懺悔之術
第七章 宋代“內丹”學(一):張伯端與南宗“金丹”道
第一節(jié) 張伯端的內丹“性命”說
第二節(jié) 金丹之“道”/21l
第三節(jié) 金丹之“術”
第四節(jié) 南宗內丹道法形態(tài)之定位
第八章 宋代“內丹”學(二):王重陽與全真道“心性”學
第一節(jié) “三教合一”論與全真宗風
第二節(jié) 全真修道次第:先性后命
第三節(jié) 全真內丹核心:識心見性
第四節(jié) 全真道“功行”論
第五節(jié) 全真內丹道法之形態(tài)定位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