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章 緒論 (1)
1.1 選題的緣起和意義 (1)
1.2 研究范圍的限定 (3)
1.2.1 研究空間范圍的確定 (3)
1.2.2 研究時間范圍的確定 (4)
1.3 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史的回顧 (5)
1.3.1 田野考古工作回顧 (5)
1.3.2 研究史回顧 (26)
1.3.3 存在的問題 (46)
1.4 研究方法 (47)
1.4.1 考古學年代序列的建立 (49)
1.4.2 三星堆遺址聚落形態(tài)研究 (49)
1.4.3 成都平原的文明進程 (50)
第二章 三星堆遺址的分期 (51)
2.1 初識三星堆 (56)
2.1.1 分期分段標準的討論 (58)
2.1.2 1980年地點的分期探討 (59)
2.1.3 1980GSDaT2(5)、(4)層 (64)
2.1.4 1980GSDaT2(3)層 (70)
2.1.5 1980GSDaT2(2) (73)
2.1.6 1980GSDaT2(1)層 (78)
2.1.7 1980GSDaT2小平底罐分析 (81)
2.1.8 初步的分期 (83)
2.2 三星堆遺址的序列 (85)
2.2.1 關于分期典型單位選擇的討論 (85)
2.2.2 **大期的分析 (90)
2.2.3 第二大期的分析 (111)
2.2.4 第二大期的文化面貌 (137)
2.2.5 第三大期概述 (153)
2.3 三星堆遺址的分期與年代 (155)
2.3.1 三星堆遺址的分期探討 (159)
2.3.2 **年代的分析與推定 (162)
第三章 成都平原考古學文化序列 (169)
3.1 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晚期文化序列 (170)
3.1.1 桂圓橋遺址的分期 (170)
3.1.2 桂圓橋遺址**年代的確定 (199)
3.1.3 成都平原新石器晚期的年代序列 (203)
3.2 成都平原青銅時代文化序列 (204)
3.2.1 十二橋遺址分析 (205)
3.2.2 金沙遺址的分期與**年代 (223)
3.3 成都平原考古學文化序列 (228)
第四章 三星堆古城的演變 (231)
4.1 三星堆古城的地理環(huán)境 (231)
4.2 三星堆古城發(fā)現回顧 (232)
4.3 三星堆“城”的結構 (236)
4.3.1 城的解構 (237)
4.3.2 星月小城與馬牧河 (240)
4.4 三星堆“城”的發(fā)展 (246)
4.4.1 城墻建筑方式的異同 (247)
4.4.2 月亮灣小城的形成和特點 (254)
4.4.3 三星堆小城的形成及遺址演變推測 (263)
4.4.4 倉包包小城 (268)
4.5 三星堆遺址出土物的時空分布和發(fā)展歷程 (269)
4.5.1 **大期的空間分布及特征 (272)
4.5.2 第二大期的空間分布及特征 (277)
4.5.3 第三大期的空間分布及特征 (280)
4.6 三星堆遺址聚落發(fā)展推論 (281)
第五章 成都平原的文明進程 (282)
5.1 成都平原的自然景觀 (283)
5.1.1 成都平原自然環(huán)境現狀 (283)
5.1.2 成都平原的原始自然景觀 (293)
5.2 成都平原文明的文化演進 (295)
5.2.1 文明的曙光 (295)
5.2.2 初具規(guī)模的成都平原 (299)
5.2.3 成都平原的社會發(fā)展 (309)
5.2.4 洪水之殤與馬牧河之謎 (319)
5.2.5 水利技術與沱江流域的發(fā)展 (332)
5.2.6 岷江流域和沱江流域文化發(fā)展的比較 (334)
5.2.7 成都平原的農業(yè)與社會 (336)
5.2.8 星火燎原 (346)
第六章 結語 (353)
中文摘要 (359)
Abstract (361)
參考書目 (363)
后記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