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音樂制度變遷與文化調適:20世紀秦腔改革的三大模式

制度變遷與文化調適:20世紀秦腔改革的三大模式

制度變遷與文化調適:20世紀秦腔改革的三大模式

定 價:¥142.00

作 者: 辛雪峰 著
出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9600292 出版時間: 2019-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53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制度變遷與文化調適——20世紀秦腔改革的三大模式》主要運用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民族音樂學研究強調把歷史時段與社會變遷相結合,強調文化闡釋,注重采用田野調查方法探索微觀社會。具體到書中,則是通過對秦腔和三大戲曲劇社及院團史料加之相關的政策性文件等的梳理,試圖還原陜西三大戲曲劇社及院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fā)展變化的社會因素。同時,通過田野調查的方法,尤其是對目前健在的藝人所經歷的事件通過口述記錄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當然,研究過程中,筆者時刻警惕,“對研究對象容易產生想當然的聯(lián)想與判斷,以及被訪對象面對一個曾經親歷的事件可能會出現(xiàn)的有選擇地傳達信息?!薄吨贫茸冞w與文化調適——20世紀秦腔改革的三大模式》借鑒梅利亞姆的三分模式,將觀念、行為、樂音作為秦腔音樂研究的重要維度,但并未機械套用這一模式,因為三分模式是梅利亞姆與所處時代的對話,而中國的藝術強調藝術的政治作用或社會意義。因此,該書依據(jù)“制度——行為——樂音”這一主線來構建框架。同時對這三方面做了進一步界定,即從“文藝制度(政策)——劇社行為——秦腔音樂”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作者簡介

  辛雪峰,1972年生,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5年畢業(yè)于西安音樂學院,并留校工作。2004年畢業(yè)于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獲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yè)于中國音樂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擔任西安音樂學院民族音樂概論、戲曲音樂等課程教學工作。在《戲曲研究》《戲曲藝術》《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交響》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易俗社會與秦腔音樂的百年變遷》、《長安古代音樂藝術》、《長安古代舞蹈藝術》(合著)三部。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秦腔音樂的百年變遷研究”、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黃河流域的民間音樂研究”。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參加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并擔任評審專家。任陜西省中等職業(yè)院校(戲曲)技能大賽評委、第3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藝術評論專家、第11屆藝術節(jié)評論專家、第4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藝術評論專家、第8屆陜西省藝術節(jié)評論專家。

圖書目錄

緒論
一、問題緣起
二、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
三、基本內容以及預計突破的難題
四、研究方法與思路
五、資料介紹
六、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第一章 制度變遷與文化調適的互動關系
一、文化的內涵
二、制度的內涵
三、制度與文化的互動關系
四、制度與文化視域中的秦腔改革
第二章 制度采借與文化繁榮(1895~1949)
——秦腔改革三大模式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三意社——傳統(tǒng)秦腔的守望者
(一)三意社的歷史沿革
(二)傳統(tǒng)秦腔班社的管理體制
(三)民間科班的培養(yǎng)模式
(四)上演傳統(tǒng)戲為主的演出活動
(五)三意社的秦腔音樂改革:以《蘇武牧羊》《玉堂春》《婁昭君》為例
(六)三意社的藝術風格:慷慨激昂 響遏行云
二、易俗社——改良秦腔的引領者
(一)西安易俗社的成立及其歷史背景
(二)管理體制:共和制管理體制
(三)教學模式:藝文并重的教學模式
(四)編演新劇本:三民主義思想的推廣與傳播
(五)易俗社的秦腔音樂改革:秦腔“雅化”改革
三、陜甘寧邊區(qū)民眾劇團——烽火歲月中戲曲現(xiàn)代戲的拓荒者
(一)陜甘寧邊區(qū)民眾劇團成立的歷史背景
(二)文藝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
(三)民眾劇團的演出活動:戲曲下鄉(xiāng)宣傳革命、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四)劇目創(chuàng)作:嶄新的革命主題.|
(五)民眾劇團的秦腔音樂改革:老瓶裝新酒
(六)秦腔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的探索:借鑒話劇的表演手段
(七)革命現(xiàn)代戲探索的里程碑之作:《血淚仇》
四、“演員為中心”的唱腔機制
五、三大劇社的比較及特征
(一)三大劇社的比較
(二)三大劇社的特征
第三章 制度重建與文化培育(1949~1966)
——紅色政權的合法性吁求與秦腔改革三大模式的整合
一、政權更迭——文化制度變遷的強制力
二、“戲改”運動——史無前例的戲曲教育現(xiàn)代化改造工程
(一)改人:藝人身份的轉變之路
(二)改制:國營劇社的改造之路
(三)改戲:紅色戲曲的演繹之路
三、文藝創(chuàng)作的三化標準: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
四、秦腔劇目改革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契合
五、創(chuàng)腔機制——新音樂工作者和老藝人協(xié)作創(chuàng)腔
六、秦腔音樂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一)利用傳統(tǒng)表現(xiàn)現(xiàn)代的嘗試:秦腔現(xiàn)代戲《劉巧兒》
(二)“鬼戲”風波:《游西湖》
(三)燈光、舞臺美術:技術帶來的突破
七、關于秦腔改革的討論
……
第四章 制度失序與文化偏至(1966~1976)
——因革命之名:民眾劇團模式的異化發(fā)展
第五章 制度明晰與文化自覺(1976~2015)
——秦腔改革三大模式的消長
第六章 分析與討論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