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生教育》系定名為“中外教育交流與變革”,其中“交流”指中外之間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變革”則指中國自身學校教育的變革。這兩者自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產生之后,一直處于一種相互聯系又互相促進的狀態(tài)。但學校教育無論是在理論層面、制度層面,或是教育教學實踐層面,若進行線性梳理和分析,涉及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不是一個小小的書系即能完事,因此在著手選題時,既要考慮研究者自身的學研能力和知識基礎,又要考慮研究內容具有一定代表性。其結果就是產生了“碼堆”的10部著作或10個方面的研究,雖說有些雜亂,但并非完全無“章”。就學校教育的層次看,有學前教育方面和研究生教育層級的交流和變革作代表;就學校教育的類型看,有專門美術教育和電化教育這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教育交流與演變作代表,就教育交流的主體而言,既有來華者,也有華人出國者;既有受教者——學生群體,也有授教者——教師群體;就教育交流的成效而言,既有促進自身教育發(fā)展的教育翻譯,又有促進中國社會變化的人才培養(yǎng)……當然,就教育交流的主要渠道或重要途徑而言,留學教育及留學生群體著墨多;就教育交流的流向及成效而言,則選題大多立足于中國自身教育的變革和發(fā)展。所有這些選題,從時間上來看,大多立足于“近代”。但如前面所言,中外教育交流與中國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在過去近一個半世紀主要呈現為逆向交流的基礎上,已開始轉入以互向交流為主要特征的時代。緣此,《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生教育》系在外人來華留學和中外合作辦學兩項研究上,將其時間下限延至“當代”——以利于人們借以窺見新的“時代變局”中教育交流流向、形態(tài)變化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