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選題緣由
1.2 核心概念和基本思路
1.3 研究內容
1.4 研究設計與方法
1.5 創(chuàng)新之處與存在的問題
2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寬恕
2.1 積極心理學與寬恕
2.1.1 寬恕
2.1.2 積極心理學
2.1.3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寬恕
2.2 寬恕定義與測量
2.2.1 人際寬恕及其測量
2.2.2 自我寬恕及其測量
2.2.3 尋求寬恕及其測量
2.3 寬恕與健康
2.3.1 寬恕與身體健康
2.3.2 寬恕與心理健康
2.3.3 寬恕與積極人際關系
2.4 寬恕相關影響因素
2.4.1 寬恕與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
2.4.2 冒犯事件相關變量
2.4.3 社會認知與情緒相關變量
2.4.4 人格相關變量
2.4.5 文化相關變量
2.5 寬恕干預
2.5.1 人際寬恕干預
2.5.2 自我寬恕干預
2.5.3 尋求寬恕干預
3 大學生人際沖突現(xiàn)狀
3.1 研究目的、內容及假設
3.2 研究對象、程序及工具
3.2.1 研究對象
3.2.2 研究方法
3.3 結果統(tǒng)計及分析
3.3.1 受冒犯者角度
3.3.2 冒犯者角度
3.3.3 小結
3.4 大學生人際沖突現(xiàn)狀討論
4 大學生寬恕心理現(xiàn)狀
4.1 研究目的、內容及假設
4.2 研究對象、程序及工具
4.2.1 研究對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結果統(tǒng)計及分析
4.3.1 受冒犯者角度
4.3.2 冒犯者角度
4.3.3 個體寬恕態(tài)度和特質與人口統(tǒng)計學、專業(yè)變量
4.3.4 小結
4.4 大學生人際沖突和寬恕心理特點討論
4.4.1 性別差異
4.4.2 年級差異
4.4.3 家庭排行與專業(yè)差異
4.4.4 人際視角差異與寬恕
4.4.5 文本分析
5 大學生寬恕心理與心理健康
5.1 研究目的、內容及假設
5.2 研究對象、程序及工具
5.2.1 研究對象
5.2.2 研究方法
5.3 結果統(tǒng)計及分析
5.3.1 寬恕心理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5.3.2 人際寬恕“知行合一”狀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5.3.3 人際-自我寬恕“內外和諧”狀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5.3.4 自我/尋求寬恕“群己辯證”狀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5.3.5 小結
5.4 結論和建議
5.4.1 寬恕與心理健康普遍相關
5.4.2 寬恕與心理健康關系的中國文化特性
5.4.3 與寬恕教育和干預相關的討論和建議
6 大學生寬恕心理影響因素
6.1 研究目的及假設
6.1.1 大學生人際寬恕心理個體層面影響因素
6.1.2 大學生自我寬恕心理個體層面影響因素
6.1.3 大學生尋求寬恕心理個體層面影響因素
6.1.4 大學生寬恕心理影響因素的群體層面差異
6.2 研究對象、程序及工具
6.2.1 個體層面
6.2.2 群體層面
6.2.3 數(shù)據處理
6.3 結果統(tǒng)計及分析
6.3.1 人際寬恕的個體層面影響因素
6.3.2 自我寬恕的個體層面影響因素
6.3.3 尋求寬恕的個體層面影響因素
6.3.4 寬恕影響因素的群體層面差異
6.4 結論和建議
6.4.1 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與寬恕
6.4.2 人格特質與寬恕
6.4.3 具體沖突事件相關變量與寬恕
6.4.4 可改變變量與寬恕
6.4.5 群體層面差異與寬恕
6.4.6 與寬恕教育和干預相關的討論和建議
7 總結與展望
7.1 結論
7.2 研究創(chuàng)新與不足
7.2.1 研究創(chuàng)新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本研究所用量表(項目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