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理論與藝術史學刊(第三輯)》所設專欄,一方面繼續(xù)對之前關注的重要藝術史論議題展開討論,并力圖有所深化;另一方面則立足于一個相對開放的跨學科視域,努力追蹤當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新動向、新問題和新方法,希望藉此為藝術學科的當代發(fā)展提供更具理論潛能的思想火花?!端囆g理論與藝術史學刊(第三輯)》“藝術理論:學科與知識譜系”專題共刊發(fā)四篇論文,其中克萊鮑爾的《何謂藝術史》和索馬伊尼的《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藝術史的疆域及其相關學科進行了頗具啟示性的說明。朱青生的《藝術學札記:關于作者》聚焦于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作者”概念所涉及的一系列關鍵問題,進行了極具思辨色彩的精彩闡述,啟發(fā)良多?!懊绹囆g史研究”專題的三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美國藝術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克勞德·賽努齊的《巴內特·紐曼和海德格爾哲學》和毛秋月的《作為哲學家的巴內特·紐曼》,不僅均以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重要代表巴內特·紐曼為研究對象,而且不約而同地將哲學作為切入點,揭示出紐曼乃至美國現當代藝術的某些特有質素?!皵底秩宋呐c藝術研究”專題收錄了本期非常具前沿色彩和跨學科意識的一組論文。數字人文無疑是近一個時期人文學科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其研究路徑和方法已經在一些學科產生了較為令人矚目的影響。藝術理論和藝術史領域也不例外。列夫·馬諾維奇和約翰娜·德魯克的論文,對數字藝術史所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予以了高屋建瓴的說明。邱偉云的文章則基于數字人文視野,對中國近代“美”之觀念的建構與再現問題進行了別開生面的剖析。此外,本期“藝術批評聚焦”圍繞中國當代油畫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毛焰,精心組織編輯了四篇評論文章。這組文章圍繞毛焰的架上繪畫,尤其是其賴以成名的肖像畫創(chuàng)作,既進行了頗具個性的私人化闡述,又形成了一個饒有興趣的對話空間。不僅毛焰架上繪畫的藝術價值在此得到了不同視角的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若干重要問題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