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以“經學”為核心。古有《詩》《書》《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注疏、解讀與發(fā)揮“六經”大義的學問,稱作“經學”。清代以前,所謂“經學”并非儒家所獨有,諸子百家皆發(fā)揮“經學”大義,故而《四庫全書》的四部分類法,以“經”為統(tǒng),獨立于諸子百家之上。由于歷史的原因,漢代以來的經學主要于儒家及道家中傳承。儒家解經,自有其悠久的傳統(tǒng),學術界對此多有論述;但道家(包括東漢以來的道教)其實也與“六經”關系密切,尤其是《易經》,更是道家學派所重視,這方面以往研究較少。本書以儒道兩家為主要的考察對象,依照“從源及流”的歷史研究法,稽考儒道兩家的思想淵源,而后探討儒道兩家汲取經學精華以建構思想體系的表現(xiàn)與原因。其側重點放在道家學派與儒家學派解說、發(fā)揮《周易》的卦象與義理的問題上。全書分為五大部分:(1)儒道淵源與思想綜論;(2)易學與道教思想建構;(3)道家人物與經典的易學內蘊;(4)大道哲學與養(yǎng)生;(5)儒家學派與經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