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探究清初至中葉時期文化認同與官修《明史》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影響。重點論述清初至中葉文化認同的歷史背景、清官方文化認同的建構及實踐過程;闡述清代前期官方有意識地續(xù)接朱熹之后的“道統(tǒng)譜系”和南宋、元、明、清的“正統(tǒng)”譜系,彰顯官方在清朝享有“正統(tǒng)”建構過程中深沉的歷史文化認同。以此積極回應“新清史”學派的某些不恰當觀點。繼而通過探究清官修《明史》過程中對本朝文化認同的闡述、《明史》編纂方式反映清朝文化認同的觀念、清朝對纂修官群體的整合、四庫本《明史》對清朝文化認同的深化、以文化認同視角探討《明史》修纂的影響及啟示,主要闡述修史過程中諸多的重大政治、學術與社會問題,進一步分析、探究滿漢民族矛盾的變化、清初政權的逐步鞏固、民族文化認同與排異、清初文化政策的調整及《明史》成書后的社會影響等,從而深入揭示清初至中葉史學活動與社會政治之間相得益彰的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