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借鑒了布迪厄文化社會學相關的理論概念,通過與相關翻譯理論,特別是翻譯規(guī)范論相結合,在對概念進行拓展和整合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譯者作為主體的決策機制框架,將譯者的行為視為譯者慣習與翻譯規(guī)范互動抉擇后的結果。在此理論框架基礎上,我們對翻譯過程進行了切分,形成了能夠用于具體翻譯過程分析的可操作分析模式。依據此模式,我們先對共時多元規(guī)范背景下不同譯者的案例進行了考察比較,凸顯了譯者作為社會個體,其特定的譯者慣習在具體翻譯過程中的決策差異,對一些譯者群體“共同行為”背后的“個體行為”動因進行了有效的解釋和描寫;然后我們又從歷時角度出發(fā),通過個案分析,剖析了譯者慣習與翻譯規(guī)范的“雙向”交互過程,體現了譯者既作為個體,又作為翻譯場域中的參與者,其所具有的社會屬性在譯者慣習與翻譯規(guī)范互動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本文通過這些翻譯個案的共時對比與歷時考察,充分地證明了所構建的理論模式的有效性,從而為翻譯社會學進行更加深入的描寫分析提供了新的借鑒,也為翻譯批評研究拓展了視野。*重要的是,對于譯者社會屬性的考量,能夠讓翻譯實踐與研究更加接近社會實踐,更加貼近現實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