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以來,傳播學科圍繞新媒介與公共性之間的關系誕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一方面,在以“新”為進步的主導觀念下,許多聲音多少彌漫著一定的技術樂觀主義心態(tài),關注到新媒介為傳統(tǒng)媒體轉型以及社會公共福祉帶來的前景;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同時對線上內容生態(tài)持以批判態(tài)度,提醒譬如線上參與的有效性、主流媒體的對話困境以及線上信息流動的種種倫理問題。線上公共性研究的矛盾之處在于新媒介生產出的兩套“常識”。研究者主張采用一種折衷主義路線,透過以“生產”為視野,去探索新媒介系統(tǒng)為卷入其中的不同主體帶來的風險性。在新媒介不斷解構傳統(tǒng)媒介產制背景之下,線上內容生產的參與者面臨的種種不確定性成為了一種“風險系統(tǒng)”。風險性與公共性相伴而生,新媒介風險壓力提升了不同線上內容生產者面向外部互動的合作需求,從而推動了當代媒介實踐的公共性文化。復合、交疊化的線上內容產制延展出探討公共性的諸多經驗維度,相較于批判數(shù)字環(huán)境的種種內生障礙或者定論一種樂觀主義前景,更為適宜的觀點可能是將其視為一種搖擺的中間狀態(tài),聚焦新媒介作為風險系統(tǒng)在當代社會秩序產生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多元治理體系的可能性。透過“生產”角度檢視線上公共領域的各類參與活動,本書將新媒介植入風險視角,嘗試為理解數(shù)字社會的媒介生態(tài)與公共政治文化提供新的解釋框架。本書在選題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風險”概念用以看待線上內容生產與公共性文化。研究規(guī)避了過去研究圍繞線上文化的爭議矛盾,而采用一種中間路線,描繪新媒介時代不同內容生產方式的面貌及其面臨的自我風險,并強調這種風險必須納入到整體的公共性范疇得以解決。研究者基于風險社會與公共領域理論,描述了不同背景線上內容生產者的轉型努力,以及包含計算傳播、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媒介生態(tài)帶來的挑戰(zhàn)與風險,并提出“破碎的公共領域”范式,用以探討新媒介環(huán)境下公共性文化的復雜生態(tài),因而能夠從多種具體的經驗案例出發(fā),審視當代互聯(lián)網政治文化的不確定性,從而針對數(shù)字社會內容生產發(fā)展的潛在可能,去回應當代互聯(lián)網治理所存在的公共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