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中國文化

命

定 價(jià):¥59.00

作 者: 姜秉熙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叢編項(xiàng):
標(biāo) 簽: 暫缺

ISBN: 9787508097862 出版時(shí)間: 2020-06-01 包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漢字中國》叢書是由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主持的集體項(xiàng)目,將有約一百位學(xué)者參與。這一百部圖書是由在中國文化史上一百個(gè)重要的基本概念組成,它以“國家”“民族”與“文化”作為主軸與核心,構(gòu)成了詮釋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完整體系。詞匯最初產(chǎn)生的目的, 是用符號來記錄人們感知到的客觀事物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隨著人類對事物及其之間相互關(guān)系認(rèn)知的不斷深化改變,大量新的語言符號、文字新的含義出現(xiàn)。其中一些新的意義逐漸演化成為一個(gè)民族或文化圈的文化標(biāo)識,或一種思想體系的觀念支柱。 “命”,就是一個(gè)這樣具有突出研究價(jià)值的文化觀念。在任何一種人類文化中,“命”都是最早產(chǎn)生的觀念之一,中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本書以時(shí)間為線索,從遠(yuǎn)古時(shí)期“命”作為文字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開始,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批哲學(xué)家“命”觀念的梳理,來描繪和剖析“命”這個(gè)觀念從產(chǎn)生到形成,并一步步發(fā)展為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文化觀念的具體軌跡。

作者簡介

  姜秉熙,1986年2月生,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講師。于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就讀于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獲文學(xué)學(xué)士學(xué)位;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就讀于新南威爾士大學(xué)教育學(xué)專業(yè),獲教育學(xué)碩士學(xué)位;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就讀于山東大學(xué)中國哲學(xué)專業(yè),獲哲學(xué)博士學(xué)位。于2013年5月,在河北學(xué)刊發(fā)表論文“《列子》‘道’論辨析”,于2014年4月,在河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發(fā)表論文“《列子》‘化’論辨析”,于2015年1月,在河北學(xué)刊發(fā)表論文“以‘天’為中心試析《列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位置”。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命”的起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占卜—原始社會命運(yùn)觀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二、龜卜與筮占—殷商至春秋時(shí)期的占卜系統(tǒng).. . . . . . . . . . . . . . . 4

三、成長為文化觀念的“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第二章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之“命”.. . . . . . . . . . . 30

一、對生命本身的思考和詮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二、對社會使命的思考和擔(dān)當(dā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三、對命運(yùn)的思考和安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四、孔子和其弟子們面對真實(shí)的命運(yù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第三章

“修身以俟之”——孟子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一、與生俱來的“良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二、“良心”論與“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第四章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之“命”.. . . . 70

一、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二、命:有所成有所制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三、命:根源于道受于天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

四、安命并非宿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

第五章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列子之“命”.. . . . . . . . . . . . . . 95

一、“指令”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

二、“性命”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三、“運(yùn)命”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第六章

“順天之志,強(qiáng)力而為”——墨子之“命”.. . . . . . . . . 126

一、“非命”之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二、“非命”與“天志”、“明鬼”的一致.. . . . . . . . . . . . . . . . . . . 129

三、墨子的“非命”論與其他各家學(xué)說相差較大.. . . . . . . . . 137

四、真實(shí)的墨家學(xué)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第七章

史官的眼睛——司馬遷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7

第八章

“自然之道,適偶之?dāng)?shù)”——王充之“命”.. . . . . . . . . 160

一、“氣”與“命”的聯(lián)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二、“命”與偶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第九章

“以義安命”——程頤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2

一、“義”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

二、“命”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8

三、以義安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5

第十章

“修德行仁,天命在我”——朱熹之“命”.. . . . . . . . . 191

一、“理命”與“氣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1

二、“所稟”與“所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三、道德意義上的“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3

四、知命、致命、改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五、面對“命”的朱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