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美學》這部客家文化審美的作品,恐怕是不拘一格的學術著作。如同當年全憑靈光一閃,競不舍晝夜寫下一部《客家圣典》一樣,在寫《客家魂》三部曲之際,并沒想到還會派生出這么一部作品,可臨近收筆了,卻突如其來了靈感,竟一發(fā)不可收,以至被海外學者稱之為“帶有濃厚‘客家魂’的客家圣經”,成了一部無論于他個人,還是對整個民系都具有異乎尋常意義的經典之作。說“不拘一格”,是指它沒有尋常學術著作那種嚴格的規(guī)范、嚴謹的體例以及嚴密的邏輯,其實,這恰好是中國治學的傳統(tǒng),從老莊,到劉勰、鐘嶸,一直到20世紀的錢鐘書,其學術著述,曾幾何時去建構什么體系與規(guī)范,然而,其博大精深,卻是任何一個體系也劃不進去的,取這種開放的態(tài)勢,只會超過體系、逼近真諦,而不會作繭自縛。當然,這里不敢以這本小書與他們相比,但是,在神圣的學術中,如今缺的不正是這種敢于獨抒性靈的自由個性么?的確,要高度概括客家文化的審美特征,并非易事,很容易顧此失彼。因此,不定于一尊,不輕易下斷語,只是盡可能地展示,才是明智之舉。藝術的東西,很多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客家是中華民族漢族的一個重要民系,全世界擁有近億之眾的客家人——其數量當是吉卜賽人的十幾倍。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對其的了解,還只停留在直觀、簡單的層面上,多是一言以蔽之:不就是從中國北邊遷到南方的一部分漢族人么?就算是客家人自己,也不甚了解自己。然而,可以說近代以來,客家人似乎是一下子從地下冒出來的——蟄伏了不知多久,洪秀全、楊秀清發(fā)動了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及義軍主體均為客家人;戊戌變法中,劉光第等亦是客家人,且不說黃遵憲、丘逢甲等有影響的人物了;到了辛亥革命,客家人更是數不勝數,從孫中山、姚雨平、廖仲愷、張民達、鄧仲元、鄒魯,到鄧演達;而中國革命的元戎,從朱德、葉挺、葉劍英,到胡耀邦、廖承志、楊成武、楊勇、王首道……光這個名單,便成了一個不解的歷史之謎。他們?yōu)楹误E然間一嘯沖天,而且是作為一個群體走向了成功與輝煌?一部近現代的中國史,無論是政治史、軍事史,還是文學史、藝術史,少了他們,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