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是20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從他1917年提出文學革命的綱領到1962年去世的40多年中,“他始終是學術思想界的一個注意的焦點:在許多思想和學術的領域內——從哲學、史學、文學到政治、宗教、道德、教育等……幾乎沒有人可以完全忽視他的存在。這一事實充分地說明了他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占據(jù)的樞紐地位”。還有學者稱,在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上,胡適“毫無疑問是一位置身于啟蒙學者之列的開拓者與先行者”。有學者認為,胡適發(fā)起的白話文運動“也就是中國現(xiàn)代化運動的開路先鋒”。朱自清曾認為,胡適對新詩的論述“差不多成為新詩的創(chuàng)造和批評的金科玉律”。此外,胡適還是一位重要的翻譯家,不僅有數(shù)十萬字的翻譯作品,而且還有對翻譯深入的理論思考。然而,由于胡適在文學革命、白話文、中國文學史、整理國故、教育、哲學、史學、紅學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在翻譯領域的貢獻反而被遮蔽,至今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這就使梳理胡適的翻譯活動,發(fā)掘其翻譯思想顯得尤為重要。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于世。他翻譯了法國都德和莫泊桑、美國歐亨利和愛默生、挪威易卜生等的小說、詩歌、戲劇,以及美國杜威的演講等,共40多萬字。一些譯作被編人教材,成為翻譯文學的典范。他提出的名著意識、歷史的可譯性和白話翻譯等重要理念,推動了現(xiàn)代翻譯規(guī)范的草創(chuàng),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