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建筑科學建筑工程經濟與管理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波:從戰(zhàn)后黃金年代到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波:從戰(zhàn)后黃金年代到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波:從戰(zhàn)后黃金年代到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定 價:¥69.00

作 者: 高峰,孟捷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43230552 出版時間: 2019-09-01 包裝:
開本: 頁數: 166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兩位作者(高峰、孟捷)近年來的一批論文,論題大體圍繞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在二戰(zhàn)以后所經歷的長波。對戰(zhàn)后長波的兩次結構性危機以及危機前后各個階段的分析構成了本書的主題內容。這兩次危機分別是1973—1975年危機,以及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收入本書的論文均在期刊上發(fā)表過,專業(yè)性非常強。本書的目標人群是經濟學和政治學相關領域的專業(yè)讀者。收入本書的,是高峰教授和孟捷教授近年來撰寫的一批論文,其論題大體圍繞著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在二戰(zhàn)以后所經歷的長波。20世紀70年代,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復興了長波理論的傳統(tǒng),將之運用于考察二戰(zhàn)結束以來的晚近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幾種有代表性的長波理論,其中包括曼德爾的理論,以及法國調節(jié)學派和美國社會積累結構學派的理論。與此同時,一批以熊彼特思想為指引的演化經濟學家也提出了他們的長波理論。運用長波理論解釋現代資本主義經濟,要點在于將二戰(zhàn)以來的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史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任何一個貌似孤立的階段或任一次結構性危機,都必須置于這個整體中來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對于后續(xù)歷史的意義。

作者簡介

  孟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西南財經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方法論。現任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馬列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總干事、《政治經濟學報》主編,以及國際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編委。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等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數十篇,著有《價值和積累理論》(2018)、《歷史唯物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2016)等,并有譯著《權力與貨幣:馬克思主義的官僚理論》(曼德爾著,與李民騏合譯,2000)、《理解資本主義:競爭、統(tǒng)制與變革》(鮑爾斯等著,與趙準、徐華合譯,2010),主編“演化和創(chuàng)新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高峰1933年生,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和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9部,其中個人著作3部,主編著作3部,合寫著作3部。代表性學術著作為:《資本積累理論與現代資本主義》《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壟斷與競爭——壟斷資本理論研究》《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演變》。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吳玉章獎金優(yōu)秀獎等學術獎勵。

圖書目錄


1 資本主義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一個批判性評述
1.1 三種有關資本主義經濟長波的理論
1.1.1從范·蓋爾德倫到新熊彼特主義長波理論
1.1.2曼德爾論半獨立經濟變量與長波
1.1.3長波與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調節(jié)學派和社會積累結構學派
1.2 積累體制、制度型式與階級斗爭
1.2.1 制度型式與資本積累
1.2.2 積累體制的嬗替與階級關系的再生產
1.2.3 階級斗爭與技術革命生命周期
1.3技術、經濟與制度的協(xié)同演化
1.3.1在技術和制度之間:社會積累結構學派的得與失
1.3.2 技術—經濟范式與制度的創(chuàng)造性毀滅:佩蕾絲和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
1.4尾論
 
2 戰(zhàn)后黃金年代是怎樣形成的
2.1 黃金年代的形成及其制度基礎
2.2 “黃金年代”的積累體制:兼評調節(jié)學派對“黃金年代”形成原因的解釋
2.2.1 “黃金年代”的宏觀經濟結構
2.2.2 調節(jié)學派的理論與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2.3 曼德爾和新熊彼特主義的解釋
2.3.1 戰(zhàn)后技術革命、相對剩余價值大躍進和長波
2.3.2 技術革命生命周期和“黃金年代”的形成
2.4 尾論
 
3 “黃金年代”的終結與1973-1975年結構性危機爆發(fā)的根源
3.1 利潤率下降和危機的爆發(fā)
3.2 利潤擠壓論對危機的解釋
3.2.1 生產率危機和工資上升的雙重擠壓:從調節(jié)學派到社會積累結構學派
3.2.2 供給側解釋的局限:布倫納對利潤率擠壓論的批評
3.3 布倫納的過度競爭論及相關爭論
3.3.1沉淀資本與國際間的過度競爭
3.3.2 供給側還是需求側——克羅蒂和布倫納的爭論
3.4 從壟斷資本學派到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邁向新的理論綜合
3.4.1 如何達成一個兼容供給側和需求側因素的分析框架
3.4.2 兩種需求側解釋:福斯特和布倫納的爭論
3.4.3 對生產率危機和利潤率下降的需求側解釋
3.4.4 創(chuàng)新和投資類型的轉化與1973—1975年危機
3.4.5 戰(zhàn)后無產階級化的終結與發(fā)達資本主義經濟的成熟和停滯
3.5 尾論
 
4 金融資本與現代資本主義都市化
4.1都市化與階級—壟斷地租: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的發(fā)展
4.2 都市化、制度環(huán)境與階級—壟斷地租的形成
4.2.1 都市化與剩余的吸收
4.2.2 都市化的制度條件
4.2.3 都市化與階級—壟斷地租的形成:巴爾的摩的案例
4.3 從初級循環(huán)到次級循環(huán):一個解釋資本積累金融化的馬克思主義框架
4.4 哈維和現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5 新自由主義積累體制與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5.1 新自由主義積累體制的崛起及其特征
5.2 新自由主義體制下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
5.3 利潤率和積累率的乖離
5.4 資本積累金融化與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5.4.1 金融化的性質
5.4.2 資產市場泡沫、消費擴張和次貸危機
5.5 過度投資、利潤率和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
 
6 金融化與利潤率的長期變動
6.1引言
6.2 金融資本與利潤率
6.2.1 金融資本的政治經濟學含義:從希法亭到當代
6.2.2 金融資本與利潤率平均化
6.3 如何在利潤率的經驗量度中反映金融化
6.3.1 金融部門的利潤率
6.3.2 金融部門和實體部門的統(tǒng)一利潤率
6.3.3 若干評論
6.4 尾論
 
7 論長波
7.1 資本積累過程中的波動性
7.2 戰(zhàn)后擴張長波的主要特征
7.3 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長期波動
7.4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新的擴張長波的主要推動力量
7.4.1 信息技術革命
7.4.2 利潤率回升
7.4.3 世界市場擴大
7.5. 20世紀80年代以來擴張長波轉化為蕭條長波的必然性
7.5.1 信息技術革命對投資的推動作用逐漸趨于減弱
7.5.2 利潤率變動趨勢的逆轉
7.5.3 經濟全球化所影響的世界市場在發(fā)生變化
7.6 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擴張長波的進一步討論
7.7 此次蕭條長波的主要特征
7.8 展望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