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末法時代”的青少年成長、“父一子沖突”與底層人群透視
孫惠芬《尋找張展》——張忌《出家》——林森《關關雎鳩》——李
永剛《鰥夫絮語·我的萊伊拉》——許春樵《麥子熟了》——陳倉
《地下三尺》——吳克敬《無我》
第二章 佯狂現實、精神渙散與我們的文學傳統(tǒng)
向島《佯狂》——金宇澄《回望》——蔡天新《研究生》——李遇春
《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復興》——劉建東《丹麥奶糖》——尹學蕓《花匠
與看門人》 《與你有關或無關》
第三章 戰(zhàn)爭反思與日常生活的苦難書寫
范穩(wěn)《重慶之眼》——張翎《勞燕》——徐曉《請你抱緊我》——王
祥夫《米谷》——王安憶《向西,向西,向南》——張悅然《大喬小
喬》——楊曉升《病房》
第四章 現實政治批判與精神世界內省
周梅森《人民的名義》——魯敏《奔月》——石一楓《心靈外史》
——嚴歌苓《芳華》——王安憶《鄉(xiāng)關處處》——曹乃謙《第二者》
第五章 既往歷史的回望與當下現實的掃描
劉慶《唇典》——張新科《蒼茫大士電》——馬笑泉《迷城》——周榮池《李光榮下鄉(xiāng)
記》——蔣韻《水岸云廬》——孫頻《松林夜宴圖》——唐詩云《白雪皚皚》
第六章 故鄉(xiāng)的凝望與歷史、現實的深度打量
莫言《故鄉(xiāng)人事》——張悅然《天鵝旅館》——尹學蕓《曾經云羅傘蓋》——陶純
《浪漫滄桑》——陳倉《后土寺》
第七章 聚焦現實與凝望傳統(tǒng)文化
陳為人《馬烽無刺》——關仁山《金谷銀山》——陳斌先《響郢》——莫言《錦衣》
——張學東《蛇吻》——曹瀟《大幻想家》
第八章 戰(zhàn)爭、傳統(tǒng)或者“夜涼如水”
陳河《外蘇河之戰(zhàn)》——王方晨《老實街》——徐兆壽《鳩摩羅什》——王成《去海
拉爾》——弋舟《巴別爾沒有離開天通苑》——余華《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許松
濤《一條狗的去向》
第九章 革命、知識分子、資本與精神孤獨癥
賈平凹《山本》——范遷《錦瑟》——張煒《艾約堡秘史》——普玄《疼痛吧指頭》
——王成《回響》——龐羽《跳舞吧,坦桑尼亞》——李浩《匱乏的生活》
第十章 生態(tài)、自我、老齡化以及戲劇人生
遲子建《候鳥的勇敢》——余秀華徂在人間》——周大新《天黑得很慢》——陳彥
《主角》——尹學蕓《望湖樓》——左馬右各《面花年二》——鮑十《島敘事》
第十一章 進入并思考歷史的數種方式
劉醒龍《黃岡秘卷》——李亞《花好月圓》——陳繼明《七步鎮(zhèn)》——劉亮程《捎
話》——尹學蕓《天堂向左》——胡學文《龍門》——徐則臣《兄弟》
第十二章 官場生態(tài)、鄉(xiāng)村現實與歷史憂思
張平《重新生活》——葛水平《活水》——肖亦農《穹廬》——唐穎《家肴》——文
珍《河水漫過鐵軌》——張悅然《法力》——白琳《龐然大物》 《馬爾堡的伊麗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