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到1991年之間,陳振濂教授先后四渡扶桑講學或出席國際會議。其*初抱著一個目的,是想重點對日本與中國的近代書法交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隨著資料積累的日益增多與交流的日益頻繁,作者感到中國與日本在近代繪畫交流中,存在著許多國人還未知,或知之不詳的珍貴史實。而這些史實與研究的披露,將會改變我們目前對近代繪畫史的既有看法。特別是中國近代繪畫中的“日本模式”的存在,無論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國畫發(fā)展、油畫的被引進、美術理論的發(fā)展、美術展覽會形式的出現、美術教育的起步等方面,都已擁有無所不在的痕跡。問題只是過去我們并未正視它的存在,或根本不知道有它的存在而已。因此,在近代繪畫史研究中著力揭示出這種“日本模式”的存在與價值,不但對于重新揭示近代繪畫史事實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對于使繪畫史研究同步地跟上整個文化、文學研究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文學、文化上的“日本模式”的存在,已是文化學家們眾所周知的事實,而我們的近代繪畫史研究卻恰恰缺少了這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