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航空、航天高超聲速飛行器燒蝕防熱理論與應用

高超聲速飛行器燒蝕防熱理論與應用

高超聲速飛行器燒蝕防熱理論與應用

定 價:¥298.00

作 者: 國義軍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跨流域空氣動力學叢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620439 出版時間: 2019-12-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52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氣動加熱和熱防護問題,是高超聲速飛行器研制首先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而燒蝕防熱的理論和應用是其核心內(nèi)容?!陡叱曀亠w行器燒蝕防熱理論與應用》較為全面地介紹了高超聲速飛行器燒蝕防熱所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術問題,包括硅基、碳基、炭化和陶瓷基等各種類型燒蝕防熱材料的燒蝕機理、機械剝蝕和粒子云侵蝕原理、防熱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熱響應、燒蝕外形變化和質(zhì)量引射及粗糙度對熱環(huán)境和結(jié)構(gòu)溫度的影響規(guī)律、氣動熱/燒蝕/傳熱相互作用等領域的技術進展和成果應用,以及相關的工程計算方法和地面試驗技術。對與燒蝕相關的邊界層傳熱、組元擴散以及化學反應的相關基礎知識也進行了簡單介紹?!陡叱曀亠w行器燒蝕防熱理論與應用》的內(nèi)容主要來源于作者及其所在團隊長期的研究工作,少部分內(nèi)容取材于參考文獻和國內(nèi)其他單位同行的論文和報告。

作者簡介

暫缺《高超聲速飛行器燒蝕防熱理論與應用》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概論 1
1.1 引言 1
1.2 高超聲速流動和氣動加熱概念 8
1.2.1 氣動加熱與飛行速度的關系 9
1.2.2 飛行器表面輻射平衡溫度 13
1.3 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熱防護概念 14
1.3.1 被動防熱方案 15
1.3.2 半被動防熱方案 16
1.3.3 主動防熱方案 16
1.4 燒蝕基本概念 17
1.4.1 燒蝕的定義 17
1.4.2 有效燒蝕熱(焓) 17
1.4.3 燒蝕量的簡單估算 18
1.5 燒蝕材料及分類 21
1.5.1 燒蝕材料的構(gòu)成及類型 21
1.5.2 典型燒蝕材料及用途 23
1.5.3 燒蝕材料在不同任務類型飛行器中使用情況 24
1.6 材料燒蝕機理和相關物理問題 25
1.6.1 燒蝕表面質(zhì)量平衡 26
1.6.2 燒蝕表面能量平衡方程 30
1.7 燒蝕對飛行器氣動特性的影響 31
1.8 影響燒蝕的主要因素 32
1.9 燒蝕的新問題與新概念 35
參考文獻 36
第2章 高溫邊界層傳熱基礎知識 40
2.1 引言 40
2.2 氣動加熱的一些基本知識 40
2.2.1 傳熱的基本形式 41
2.2.2 傳熱系數(shù) 44
2.2.3 恢復溫度和恢復焓 45
2.2.4 參考溫度和參考焓 47
2.2.5 邊界層轉(zhuǎn)捩 49
2.2.6 不同流態(tài)的氣動加熱 50
2.2.7 高溫氣體熱力學和熱化學基本知識 52
2.3 多組元反應氣體流動的基本方程 56
2.4 邊界層方程 60
2.5 流動的化學狀態(tài) 66
2.6 壁面催化反應 67
2.7 邊界層的近似比擬關系 69
2.7.1 邊界層質(zhì)量擴散與傳熱的比擬關系 69
2.7.2 邊界層擴散與速度的雷諾比擬關系 70
2.8 可壓縮邊界層方程的相似解 71
2.8.1 可壓縮邊界層方程的相似變換 71
2.8.2 離解空氣的二組元簡化 73
2.8.3 平衡邊界層方程的駐點解 75
2.8.4 零攻角層流邊界層熱流 82
2.8.5 零攻角湍流邊界層熱流 83
2.8.6 轉(zhuǎn)捩區(qū)熱流 84
2.8.7 有攻角表面熱流 84
參考文獻 85
第3章 燒蝕表面化學動力學和相容關系 87
3.1 引言 87
3.2 燒蝕表面異相化學反應動力學理論 87
3.2.1 異相反應的基本原理 88
3.2.2 表面反應動力學 88
3.2.3 表面蒸發(fā)動力學 90
3.2.4 表面反應的通用表達式 91
3.3 表面質(zhì)量相容性條件 92
3.3.1 表面燒蝕的質(zhì)量相容關系 92
3.3.2 帶有表面燒蝕和內(nèi)部熱解一般情況的質(zhì)量相容關系 94
3.4 表面能量相容性條件 94
3.4.1 質(zhì)量引射系數(shù) 96
3.4.2 粗糙度熱增量 98
參考文獻 99
第4章 硅基復合材料燒蝕理論 100
4.1 引言 100
4.2 硅基復合材料燒蝕機理 101
4.2.1 樹脂熱分解 101
4.2.2 液態(tài)層問題 102
4.2.3 表面反應問題 103
4.3 液態(tài)層流動方程及解析分析 103
4.4 硅基復合材料燒蝕的工程計算方法 106
參考文獻 111
第5章 碳基材料燒蝕理論 112
5.1 引言 112
5.2 碳基材料的燒蝕機理 113
5.2.1 碳與空氣的表面化學反應 113
5.2.2 碳的升華特性 117
5.2.3 碳基材料的力學剝蝕特性 118
5.3 碳基材料的氧化動力學模型 119
5.3.1 各種經(jīng)典氧化動力學模型 120
5.3.2 各種經(jīng)典燒蝕模型比較 128
5.4 碳基材料氧化燒蝕的“快/慢”反應和“單/雙”平臺問題 131
5.4.1 CO2在燒蝕計算中的作用及快、慢反應的關系 133
5.4.2 碳氧反應的雙平臺理論和控制區(qū)劃分 134
5.5 碳基材料的全溫區(qū)燒蝕計算方法 139
5.5.1 全溫區(qū)燒蝕計算模型 139
5.5.2 碳/碳燒蝕計算結(jié)果與試驗結(jié)果的比較 146
5.5.3 焓值和壓力對碳基材料燒蝕的影響 147
參考文獻 149
第6章 熱解炭化材料的燒蝕熱響應理論 151
6.1 引言 151
6.2 炭化材料的分類和熱解特性 153
6.2.1 炭化材料的種類及熱物理特性 153
6.2.2 炭化材料的熱解特性 154
6.3 炭化材料的燒蝕和內(nèi)部熱響應特性 157
6.3.1 炭化材料燒蝕熱響應 157
6.3.2 炭化層表面的熱化學燒蝕 158
6.3.3 熱解氣體注入邊界層效應 159
6.3.4 熱解氣體對炭化層溫度的影響 160
6.4 炭化材料燒蝕熱響應計算的分層模型 161
6.4.1 熱解面分層模型 161
6.4.2 熱解區(qū)分層模型 162
6.4.3 一維分層模型計算與試驗結(jié)果的比較 163
6.5 炭化材料燒蝕熱響應的一維連續(xù)模型 167
6.5.1 連續(xù)熱解動力學模型 167
6.5.2 一維連續(xù)模型的數(shù)值求解方法 169
6.5.3 表面有熔化的連續(xù)模型 182
6.6 炭化材料二維燒蝕熱響應計算方法 189
6.6.1 二維連續(xù)模型計算方法 189
6.6.2 熱解氣體橫向流動的影響 193
6.6.3 蜂窩夾層對結(jié)構(gòu)溫度的影響 195
6.7 炭化材料三維燒蝕熱響應計算方法 198
6.7.1 三維熱響應的連續(xù)模型 198
6.7.2 動網(wǎng)格策略 201
6.7.3 三維燒蝕熱響應控制方程的有限元離散 203
6.7.4 算例 209
參考文獻 213
第7章 陶瓷基復合材料燒蝕理論 215
7.1 引言 215
7.2 形成液態(tài)抗氧化膜的燒蝕模型 216
7.2.1 C/SiC復合材料的氧化特性分析 216
7.2.2 C/SiC活性氧化計算模型 218
7.2.3 活性氧化→惰性氧化的轉(zhuǎn)化條件 222
7.2.4 惰性氧化計算模型 225
7.2.5 惰性氧化→活性氧化的轉(zhuǎn)化條件 231
7.2.6 C/SiC材料燒蝕計算結(jié)果 232
7.3 形成固態(tài)抗氧化膜的燒蝕模型 233
7.3.1 材料的成分和結(jié)構(gòu) 233
7.3.2 燒蝕機理分析 234
7.3.3 基體ZrC的惰性氧化燒蝕 236
7.3.4 表面剝蝕計算方法 238
7.3.5 基體材料熱傳導計算方法 240
7.3.6 C/ZrC材料燒蝕計算結(jié)果 247
7.4 孔洞和微裂縫燒蝕模型 251
7.4.1 化學反應 252
7.4.2 孔洞氧化燒蝕的計算模型 253
7.4.3 邊界條件 255
7.4.4 方程求解方法 256
7.4.5 討論 257
7.4.6 典型計算結(jié)果 258
7.5 復合材料分段協(xié)同燒蝕模型 262
7.5.1 ZrB2材料的燒蝕機理 262
7.5.2 碳纖維增強SiC和ZrB2復合材料協(xié)同燒蝕機理 269
參考文獻 278
第8章 大氣中云粒子對飛行器的侵蝕 282
8.1 引言 282
8.2 大氣云粒子環(huán)境 283
8.2.1 大氣云粒子環(huán)境描述方法和天氣嚴重等級 283
8.2.2 云粒子的微觀結(jié)構(gòu) 284
8.2.3 典型地區(qū)天氣剖面 289
8.3 云粒子在激波層中的質(zhì)量損失和速度衰減 294
8.3.1 天氣粒子在激層中的質(zhì)量損失 294
8.3.2 天氣粒子在激波層內(nèi)的速度衰減 296
8.3.3 激波層中粒子的阻力系數(shù) 297
8.4 粒子侵蝕機制和質(zhì)量損失 300
8.4.1 粒子與靶材的撞擊特性 300
8.4.2 抗侵蝕系數(shù)CN和質(zhì)量侵蝕比G的確定 307
8.4.3 粒子侵蝕產(chǎn)生的熱增量 313
8.5 粒子侵蝕的相似律及試驗模擬問題 316
8.5.1 粒子云環(huán)境模型簡化 317
8.5.2 粒子云侵蝕的相似律 317
8.5.3 粒子侵蝕試驗模擬準則 319
8.5.4 地面試驗的相關性分析 322
8.6 粒子云侵蝕數(shù)值仿真和算例分析 323
8.7 自由飛彈道靶侵蝕試驗技術 329
8.7.1 試驗系統(tǒng) 330
8.7.2 試驗模型 331
8.7.3 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 332
8.7.4 典型的試驗結(jié)果 335
8.8 電弧加熱器侵蝕/燒蝕耦合試驗技術 336
8.8.1 試驗設備 336
8.8.2 參數(shù)測試技術 338
8.8.3 應用 341
8.9 模型自由飛粒子云侵蝕試驗技術 342
參考文獻 344
第9章 燒蝕/侵蝕外形變化和質(zhì)量特性 345
9.1 引言 345
9.2 燒蝕/侵蝕外形的描述方法 345
9.2.1 瞬時坐標系 346
9.2.2 非對稱燒蝕/侵蝕外形的數(shù)值逼近 348
9.3 燒蝕/侵蝕外形微分方程的性質(zhì) 353
9.3.1 燒蝕/侵蝕外形方程 353
9.3.2 燒蝕/侵蝕外形方程的性質(zhì) 355
9.3.3 形變方程的擬線性化 355
9.4 燒蝕/侵蝕外形方程的求解方法 356
9.4.1 附加人工耗散項的隱式差分求解方法 356
9.4.2 求解燒蝕/侵蝕外形方程的NND格式 360
9.4.3 燒蝕/侵蝕外形計算結(jié)果分析 361
9.5 飛行器燒蝕/侵蝕外形的質(zhì)量、重心和慣量計算 367
參考文獻 371
第10章 復雜防熱結(jié)構(gòu)傳熱分析 373
10.1 引言 373
10.2 三維熱響應的非結(jié)構(gòu)網(wǎng)格計算方法 373
10.2.1 三維各向同性材料熱響應有限體積計算方法 373
10.2.2 正交各向異性材料熱響應有限體積計算方法 376
10.2.3 考核算例 378
10.3 輻射/導熱混合傳熱問題 383
10.3.1 透明介質(zhì)一維輻射導熱耦合傳熱 383
10.3.2 氣凝膠和纖維類隔熱材料的隔熱性能計算 385
10.4 細編穿刺復合材料多尺度傳熱特性 390
10.4.1 介觀/細觀結(jié)構(gòu)模型 391
10.4.2 編織結(jié)構(gòu)傳熱特性計算分析 393
參考文獻 399
第11章 多場耦合燒蝕計算方法 401
11.1 引言 401
11.2 燒蝕耦合計算方法的發(fā)展歷程 401
11.3 六自由度彈道計算方法簡介 405
11.3.1 坐標系的定義及變換關系 405
11.3.2 質(zhì)心動力學和運動學方程 407
11.3.3 地球自轉(zhuǎn)及扁率的影響 408
11.3.4 補充關系式及彈道方程的求解 409
11.4 氣動力工程預測方法 410
11.4.1 部件疊加法 410
11.4.2 推廣內(nèi)伏牛頓流理論 412
11.4.3 氣動力在彈道方程中的引入 413
11.5 常規(guī)燒蝕耦合計算 413
11.5.1 燒蝕耦合計算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