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一共寫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超級案例集”。 本書用“通篇大白話”讓你輕松讀懂《資治通鑒》的故事,并用深刻的“華杉講透”點評,讓你領悟歷史背后的古人智慧。 趙充國平定邊疆:制定戰(zhàn)略要服務于最終目的 【歷史事件】公元前61年,羌人先零部落脅迫罕、幵兩部落聯(lián)合叛變。酒泉太守辛武賢認為,罕、幵都是先零的幫手,應該馬上攻擊他們,取得軍事勝利。而趙充國計劃先招降罕、幵,逐步瓦解叛軍聯(lián)盟,再一舉擊敗先零部落,達到邊疆安定的目的。最后趙充國的計策被采納了。 【華杉講透】人們總是急于行動,急于解決問題,卻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找對問題。制定戰(zhàn)略要始終服務于最終目的,而軍事勝利不是最終目的,安定邊疆才是。任何一個戰(zhàn)略,都有其戰(zhàn)略重心。趙充國正是抓住了戰(zhàn)略重心——只要解決了先零部落,其他的便會自然瓦解。如果軍事行動不聚焦于這個戰(zhàn)略重心,而是投入到其他地方,則既有損失,又無利益。 馮奉世平叛:不要根據“實際困難”進行決策 【歷史事件】公元前42年,隴西地區(qū)出現叛軍。將軍馮奉世要求發(fā)兵四萬,以敵軍兩倍的兵力迅速解決戰(zhàn)爭。但丞相韋玄成等人爭辯 “發(fā)兵一萬即可”,因為秋收農忙正需人手。于是漢元帝決定發(fā)兵一萬兩千,結果前線慘敗。幡然醒悟的漢元帝發(fā)兵雙倍增援,叛亂才迅速平息。 【華杉講透】馮奉世要求調兵四萬,為的是一戰(zhàn)而定:投入大,風險小,成本低。而韋玄成等人的反對理由則毫無邏輯可言——秋收農忙和應該發(fā)兵多少有什么關系呢?漢元帝剛開始的決策,是典型的根據“實際困難”而不是“如何解決問題”進行決策。這是一種掩耳盜鈴的人性弱點,人人都會犯這個毛病,所以尤其要警惕。 梅福上書:沒有自家人,也沒有心腹之人 【歷史事件】漢成帝時期,太后母家王氏一族占據要職,權勢滔天;國內刑罰嚴酷,不少人因大膽諫言而獲罪。前縣尉梅福建議漢成帝下詔廣開言論,以招攬人才,避免外戚專權,釀成大禍。但漢成帝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華杉講透】所有人都一樣,沒有自家人,也沒有心腹之人。自家人會禍起蕭墻,心腹之人會成為心腹大患。就像一個企業(yè),你如果信不過“外人”,把權柄都交給自家親戚,那肆無忌憚貪污的就會是這些親戚們;如果你有一些心腹,那你就是區(qū)別對待了另一些人,這不是一個正大光明的組織應該有的。 作為領導者,應該讓所有人的才能都得到發(fā)揮,一起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這樣,這個企業(yè)才會成為大家的事業(yè)、偉大的事業(yè)??蓾h成帝無法理解這些,最后被舅舅家的王莽篡奪了天下。 翻開本書,像讀小說一樣津津有味讀懂《資治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