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工業(yè)技術(shù)石油、天然氣工業(yè)從烴源灶到油氣田運移路徑上的圈閉勘探:以濟陽坳陷為例

從烴源灶到油氣田運移路徑上的圈閉勘探:以濟陽坳陷為例

從烴源灶到油氣田運移路徑上的圈閉勘探:以濟陽坳陷為例

定 價:¥180.00

作 者: 宋明水,徐春華 等著
出版社: 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8336463 出版時間: 2019-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3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理論指導、思路創(chuàng)新和技術(shù)進步,是油氣勘探不斷取得突破的三大法寶。勘探的突破,首先是理論的突破、思路的創(chuàng)新,而這些都需要從對成功和失利的勘探實踐中總結(jié)分析來獲得。在濟陽坳陷及灘海地區(qū)大量勘探資料研究和油氣田解剖的基礎上,《從烴源灶到油氣田運移路徑上的圈閉勘探》提出了“從烴源灶到油氣田運移路徑上的圈閉勘探”新思路,并詳細介紹了“順瓜找藤、順藤摸瓜”的基本工作方法?!稄臒N源灶到油氣田運移路徑上的圈閉勘探》提出的勘探思路和工作方法可操作性強,介紹的勘探實例為讀者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圈閉評價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提供了參考,是廣大石油勘探工作者們應該認真閱讀和學習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宋明水,1964年10月出生,山東省濱州市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1987年7月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地貌學專業(yè),1998年6月青島海洋大學海洋地質(zhì)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畢業(yè),2003年8月中科院蘭州地質(zhì)所地球化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先后承擔或主持了多項科研攻關工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3項,公開發(fā)表論文36篇,與他人合作出版《合肥盆地石油地質(zhì)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進展》《煤型氣地質(zhì)綜合研究思路與方法》《膠萊坳陷原型盆地恢復及石油地質(zhì)條件分析》《泥質(zhì)烴源巖中有機質(zhì)富集機制》《準噶爾盆地車排子地區(qū)油氣成藏規(guī)律》等專著5部。提出的臨清坳陷(東部)低熟油峰和成熟油峰雙峰生烴模式和“近洼找油”的勘探思路,實現(xiàn)了臨清地區(qū)勘探的突破;總結(jié)的成巖作用、沉積作用、地層壓力等三元有效儲層判識法和多源供烴一斷裂輸導一構(gòu)造圈閉聚烴成藏和單源供烴一砂體輸導一致密砂巖聚烴成藏等兩種成藏模式有效指導了深層勘探部署。徐春華,1967年5月出生,山東省萊州市人,高級工程師。1990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煤田地質(zhì)勘查專業(yè),2001年6月、2007年1月分獲該校碩士、博士學位。先后參加和承擔局級以上科研項目10余項,有4項科研成果獲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在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60余篇,有多篇論文被國外文獻庫收錄;先后與他人合作出版《煤層氣勘探與開發(fā)》《勝利油區(qū)古生界地質(zhì)特征及資源潛力》《煤型氣地質(zhì)綜合研究思路與方法》《合肥盆地石油地質(zhì)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進展》等專著4部。提出的利用層序地層學法恢復古地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當時的國內(nèi)、外刊物上未見類似報道,現(xiàn)已被眾多的研究者所借鑒和使用;提出的濟陽坳陷下古生界冶里組一亮甲山組在特定條件下發(fā)育儲層的地質(zhì)認識,早于濟陽坳陷富臺油田冶里組一亮甲山組油藏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利用伊利石結(jié)晶度與地溫的對應關系研究沉積盆地熱演化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圖書目錄

篇 思路方法篇
章 基本思路與方法
1.1 環(huán)洼聚油理論為輸導路徑成藏研究奠定了基礎
1.1.1 環(huán)洼聚油地質(zhì)特征
1.1.2 油氣環(huán)狀分布的成因機理
1.1.3 源-油之間空白區(qū)對勘探的啟示
1.2 油氣輸導路徑上的圈閉成藏勘探實踐與啟示
1.2.1 孤東-紅柳油田構(gòu)造鞍部館陶組油氣勘探
1.2.2 墾東凸起北坡古近系地層油藏勘探
1.2.3 王家崗-八面河斜坡帶沙四段一孔店組油氣勘探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3.1 以瓜找藤——運移路徑的研究
1.3.2 順藤找瓜——勘探目標的確定
1.3.3 主要工作流程與方法總結(jié)
第2篇 基礎地質(zhì)篇
第2章 基本地質(zhì)特征
2.1 地層層序及特征
2.1.1 太古宇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構(gòu)造層序的劃分與識別
2.2.1 基底構(gòu)造層序
2.2.2 下部構(gòu)造層序
2.2.3 上部構(gòu)造層序
2.2.4 頂部構(gòu)造層序
2.3 盆地構(gòu)造演化歷程的厘定
2.3.1 懷遠運動期
2.3.2 加里東運動期
2.3.3 印支運動期——褶皺逆沖推覆剝蝕
2.3.4 早一中侏羅世——區(qū)域拗陷沉積
2.3.5 晚侏羅世——構(gòu)造轉(zhuǎn)型
2.3.6 早一晚白堊世早期——斷陷沉積
2.3.7 晚白堊世中一晚期——擠壓抬升
2.3.8 古近紀——拉張斷陷
2.3.9 古近紀末期——壓扭抬升
2.3.10 新近紀一第四紀——拗陷沉積
第3篇 地質(zhì)過程篇
第3章 烴源巖與烴源灶
3.1 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
3.1.1 有效烴源巖下限標準
3.1.2 烴源巖發(fā)育層位及地球化學特征
3.1.3 有機質(zhì)富集層
3.2 烴源灶及其生烴能力
3.2.1 惠民凹陷
3.2.2 東營凹陷
3.2.3 沾化凹陷
3.2.4 車鎮(zhèn)凹陷
3.2.5 青東凹陷
3.3 生、排烴期與成藏期次
3.3.1 不同烴源灶生排烴時間
3.3.2 不同類型圈閉的成藏期
3.3.3 油氣多期成藏過程分析
第4章 油氣運移與物理模擬
4.1 輸導體系的組成
4.1.1 輸導通道的類型
4.1.2 輸導體系類型劃分
4.2 輸導體系中靜態(tài)要素的作用
4.2.1 油源斷裂是油氣運聚的主要通道
4.2.2 厚層砂體是油氣運聚的區(qū)域性橫向輸導通道
4.2.3 不整合面是油氣運聚的局部性橫向輸導通道
4.2.4 輸導體系的有效性判識
4.3 輸導體系的物理模擬
4.3.1 斷裂“直輸式”輸導體系
4.3.2 斷砂“階梯型”輸導體系
4.3.3 斷砂“倒灌式”輸導體系
第5章 油氣藏類型與圈閉有效性
5.1 油氣藏類型及分布
5.1.1 主要油氣藏類型
5.1.2 不同類型油氣藏分布規(guī)律
5.2 油氣運移與圈閉有效性評價
5.2.1 油氣運移方向與圈閉有效性
5.2.2 側(cè)源型潛山油氣運移距離與圈閉有效性
5.2.3 油氣垂向運移距離與圈閉有效性
5.3 構(gòu)造圈閉的有效性與物理模擬
5.3.1 斷層一地層的組合關系與圈閉有效性
5.3.2 順向斷塊中斷層一地層間夾角與圈閉有效性
5.4 地層不整合圈閉的有效性
5.4.1 地層不整合油藏形成機制
5.4.2 地層不整合圈閉地震描述技術(shù)
5.4.3 地層不整合圈閉有效性評價
5.5 泥頁巖裂縫油藏成藏主控因素
5.5.1 泥頁巖油氣藏勘探進展
5.5.2 泥頁巖天然裂縫發(fā)育與產(chǎn)能關系
5.5.3 泥頁巖裂縫的類型及識別特征
5.5.4 泥頁巖裂縫性儲層預測技術(shù)及應用
5.5.5 泥頁巖裂縫油藏形成模式
第6章 斷裂活動與地質(zhì)響應
6.1 不同方向斷層活動
6.1.1 主要斷層的展布方向
6.1.2 不同方向斷裂活動期次
6.2 波狀彎曲斷層的形成演化
6.2.1 基底斷裂活動特征分析
6.2.2 波狀彎曲斷層的成因機制
6.2.3 波狀彎曲斷層形成的實例
6.3 走滑正斷層對沉積的控制
6.3.1 不同走向斷層對沉積格局的控制
6.3.2 (走滑)正斷層對沉積的控制作用
6.4 走滑正斷層封堵能力差異性——以夏口斷層為例
6.4.1 斷層兩盤油氣聚集的差異性
6.4.2 不同區(qū)段封堵能力推斷
6.4.3 走滑正斷層封堵能力差異性的動力學機制
6.4.4 不同區(qū)段力學性質(zhì)與啟閉性
6.4.5 應力場分析在斷層啟閉性預測研究中的應用
6.5 無機二氧化碳氣藏與斷層啟閉性——以博興斷層為例
6.5.1 斷層啟閉性的演化過程分析
6.5.2 二氧化碳氣藏成藏期分析
6.5.3 斷層封閉能力的階段性分析
6.5.4 斷層活動與啟閉性關系探討
6.5.5 二氧化碳氣藏附近斷層啟閉性分析實例
第4篇 勘探實踐篇
第7章 草橋北坡地層圈閉勘探
7.1 油源對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