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出世,我們生活,我們一路上受苦,然后我們死去,此后永遠地被抹除。我們的存在不過是宇宙時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動。難怪很多人要問 :“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在本書中主張,對上述問題的正確回答是 :“說到底,不為什么?!北M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況實際上仍是一種悲劇性的困境,這種困境無人可逃,因為困境不僅在于生,也在于死。 …… 書店里有整片的“自助”書籍區(qū)及其他雞湯讀物,卻沒有“無力自助”區(qū)和“悲觀主義”區(qū),因為這類思想的市場規(guī)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認真主張我們無力自助。我是認為存在一些事情,我們的確對之無能為力,但即使依據一種現(xiàn)實的悲觀看法,我們仍然可以做些事來減輕我們的困境。 一本悲觀的書最有可能慰藉到的對象,是已經有同樣看法卻因此感到孤獨或覺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發(fā)覺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這些看法有不錯的論證來支撐,這些人或許能因此得到安慰。 …… 無可否認,找到正確的道路很難,因為既要避免大而無當?shù)男院瓦^度修辭造成的故弄玄虛,也要避免深奧、乏味、細而又細的條分縷析。換言之,對復雜問題做出易懂、有趣而嚴格的探討,并非易事。……不過,本書的寫作確實有個目標,那就是既讓有悟性的非專業(yè)讀者能讀、能懂,又足夠嚴格,能滿足構成本書期望讀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專業(yè)哲學家(及有志于哲學專業(yè)的讀者)。但愿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