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史料典籍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修訂本)

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修訂本)

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修訂本)

定 價:¥68.00

作 者: 羅志田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01136340 出版時間: 2019-04-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88 字數:  

內容簡介

  清末民初,古今中外各種時空因素多歧互滲,變動與中斷的一面是歷史演變中顯而易見的特色,但實際上不變與傳承的一面也與之緊密關聯(lián)。更通常的狀態(tài)其實是傳統(tǒng)的中斷與傳承并存,斷裂與延續(xù)交織。例如注重繼往開來的歷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別激進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時被認為非常趨新的知識分子,也分享著類似的觀念。當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讓中國像歐洲一樣通過復古的手段而“復興”,同時相當一部分趨新士人又懷有將中國的傳統(tǒng)送進博物館的持續(xù)愿望。這些曲折微妙的現(xiàn)象都提示出一個與既存認知不甚相同的近代中國。本書正著眼于此,以深入的分析和細膩的筆觸,揭示出20世紀中國傳統(tǒng)的傳承與更新之真相。 此次再版,作者修訂了舊版的個別錯訛,并替補了新的文章,全書主旨更加鮮明,論述更為全面。

作者簡介

  羅志田,四川大學歷史系(七七級)畢業(yè),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歷任四川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xiàn)任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近著有《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和《近代中國史學述論》等,以及面向一般讀者的《道大無外》和《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

圖書目錄

修訂版序
原序
一 異端的正統(tǒng)化:庚子義和團事件表現(xiàn)出的歷史轉折
1.思想的競爭者與社會分野的盟友
2.義和團事件后“子不語”從異端走入正統(tǒng)
二 包容儒學、諸子與黃帝的國學:清季士人尋求民族
認同象征的努力
1.諸子學的興起及其與儒學的競爭
2.孔子與黃帝:民族認同的象征之爭
3.集各學之大成的國學
三 中國文藝復興之夢:從清季的“古學復興”到民國的“新潮”
1.清季的古學復興
2.文藝復興與詮釋清代學術
3.余論
四 送進博物院:清季民初趨新士人從”現(xiàn)代“里驅除
“古代”的傾向
1.清季的濫觴
2.民初的發(fā)展
3.古董化的“故”與現(xiàn)實的“國”
五 讀書與傳統(tǒng):清季民初士人一項持續(xù)關懷的演變
1.損之又損:以簡化的方式保存?zhèn)鹘y(tǒng)
2.以新存舊觀念在清季的延伸
3.民初關于留學生讀什么書的討論
4.留學與傳統(tǒng)
六 溫故可以知新:清季民初的”歷史眼光
1.以日新全其舊
2.推陳出新與溫故知新
七 走向國學與史學的“賽先生”
——五四前后中國人心目中的”科學“一例”
1.”科學“與近代中國的學與術
2.科學怎樣走向整理國故
3.國學向史學轉移后唯物史觀的興起
八 文學的失語:整理國故與文學研究的考據化
1.白話是否中國文學史的主流
2.歐化、文言化和大眾化:白話文的走向
3.文學革命語境下新紅學的突破與繼承
4.禮失求諸野: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表述
5.結束語
九 物質的興起:20世紀中國文化的一個傾向
1.晚清思想言說中的”物質“與”文質
2.形上與形下:從“精神”走向“技術”的“科學”
3.文化也是國力:社會的功利化及反對的努力
十 探索學術主體性:近代”道出于二“語境下學科認同的困惑
1.學問標準的轉變
2.學科名稱與學問歸屬
3.學術主體性的探索與反思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