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志》為清人金棨任泰安知府期間主持編纂的山志。金棨,字戟門,號素中。安徽休寧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始任泰安知府。金棨傾慕泰山勝跡,常于政務之暇,緩帶輕裝,登覽泰山,遍游名勝。清乾隆六十年(1795),金棨主持開展《泰山志》編撰工作,他“遠考典章,近征文獻”,歷時四載,于嘉慶三年(1798)完成全部書稿。初稿完成后,金棨調任濟南,未及刊印。直至嘉慶六年(1801),金棨始出資刊刻該書,并于嘉慶十三年(1808)輾轉將書稿刻板交由岱廟道士收藏?!短┥街尽啡珪捕恚譃樘煺录o二卷、盛典紀一卷、圖考一卷、岱志三卷、支山志一卷、川泉志一卷、祠廟志一卷、秩祀志一卷、封禪志一卷、郡邑志一卷、人物志一卷、金石記四卷、逸事記一卷、敘錄一卷。阮元在序中評價該書:“序述賅備,體例謹嚴,兼史家之三長。”《泰山志(清 套裝上下冊)/中華泰山文庫古籍書系》的卷一至卷十三由趙鵬點校,卷十四至卷二十由陶莉點校。本次校點以國家圖書館所藏清嘉慶刊本為底本,除參校泰安市博物館藏嘉慶六年刊本外,對原書征錄之碑刻資料,今尚存原刻或拓本者,盡可能相校。力求很大限度地保持原刻,改正錯訛。對《泰山志》中所引文章有不通或可疑之處,盡量檢核原書,并作出校記。另外,因《泰山志》引文常采取節(jié)略的方式,除非導致理解困難或產生誤解,一般不做處理,亦不出校記。至于刊刻中明顯失誤,如“已…‘己”“巳”不分等;書中之明顯避諱字,如“玄”為“元”,根據(jù)文意,徑改而不出校記。書中古體字、異體字一般改為通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