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本不叫歐·亨利,這是他的筆名。他的真名叫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19世紀1862年,算19世紀的“六零后”。他的父母親都是醫(yī)生,于1858年結婚。但是有一件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他母親在生第三個孩子的時候死掉了。于是他們搬到了他的奶奶家里。 歐·亨利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喜歡閱讀經典圖書。他喜歡的一本書是英文版《一千零一夜》,漢譯本有時譯作《天方夜譚》。歐·亨利成名后,他的作品受到了廣泛的閱讀。尤其是20世紀初十年,歐亨利的作品受到了極大的推崇。僅在美國歐亨利的作品就印刷發(fā)行了500多萬冊之多。他為什么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無外乎一個秘訣:小說里的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從深層次被挖掘出來,并以歐·亨利獨特的方式被講述出來,說給世人聽,聽者內心深處便猛的被觸碰一下。有評論家如此評論歐·亨利:“他是個無名之輩,不過,他又是一個有名之輩的無名之輩,他是每個人心中的有名之輩?!睂ζ湔w作品的評論是,每個短篇小說都貫穿一個邏輯,這個邏輯都有一個內在的合理存在的理由。此外還有評論家認為,歐·亨利試圖探索一種普遍的很浪漫的但卻并不實際的愿望:每個人基本上都是性本善的、利他的以及天生固有人的尊嚴的。歐·亨利深受愛倫·坡和莫泊桑的影響。所以從歐·亨利的作品結構中,有時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愛倫·坡作品構架的影子,從歐·亨利關注普通人的筆端亦可以感覺得到莫泊桑的風格。此外還有一個人對歐·亨利的影響極大,這人就是寫出《十日談》的意大利中世紀偉大的作家薄迦丘。薄迦丘的諷刺與幽默的寫法給歐亨利注入了重要的元素:針砭時事,捍衛(wèi)善良。 當然,凡是讀過歐·亨利作品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極會講故事的人,讀他的作品,處處會讓你感到講故事的人對作品處理的精到之處。有人總結道,他如此會講故事,大概因為他經常以“記者”的身份自詡,而不愿意當什么小說家或藝術家。所以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作品非常接地氣。除了薄迦丘、愛倫坡和莫泊桑的影響外,我們也必須得看到,歐·亨利被賦予的寫作天分的實際存在。他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作品,其風格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景,我們姑且稱之為“歐·亨利式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說,所謂短篇小說的寫作風格,必須是基于某種不能自圓其說的內在邏輯,并將這種“不能自圓其說”的內在邏輯一直延續(xù)到小說的結尾。這大概就是歐·亨利的寫作秘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