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神經(jīng)病學與精神病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史

認知神經(jīng)科學史

認知神經(jīng)科學史

定 價:¥68.00

作 者: (澳)M.R.貝內(nèi)特,(英)P.M.S.??藸?/td>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認知神經(jīng)科學前沿譯叢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53667904 出版時間: 2017-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0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認知神經(jīng)科學史/認知神經(jīng)科學前沿譯叢(第一輯)》是“認知神經(jīng)科學前沿譯叢”(共7冊)的一個分冊。主編是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認知神經(jīng)科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將其列為科技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的八大前沿科學領域之一。《認知神經(jīng)科學史/認知神經(jīng)科學前沿譯叢(第一輯)》主要介紹認知神經(jīng)科學這一新生交叉學科的歷史,對心理學史研究人員具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李紅,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院長、腦功能與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當選“科學中國人(2014)年度人物”。周曉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羅躍嘉,中國科學院心理學博士,深圳大學情緒與社會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所長,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會士,國際社會神經(jīng)科學學會理事兼中國分會會長,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圖書目錄


致謝
引言
第1章 知覺、感覺和大腦皮層功能:從亥姆霍茲到辛格
1.1 視錯覺和認知科學家對其的解釋
1.1.1 認知科學家對視錯覺的誤讀
1.2 視覺的格式塔原則
1.3 割裂腦手術,胼胝體切開術;大腦兩半球有可能獨立工作
1.3.1 對割裂腦手術結(jié)果的誤讀
1.3.2 對割裂腦手術的解釋
1.4 大腦皮層神經(jīng)元的特異性
1.4.1 主細胞
1.4.2 對于主細胞相關實驗的誤讀
1.5 連接視覺皮層模塊的多通道
1.6 心理表象和表征
1.6.1 表象和表征的誤解
1.7 對象識別中的“是什么”通路、“在哪里”通路以及“圖”
1.8 “圖”的誤用
1.9 綁定問題和40赫茲振蕩
1.9.1 關于綁定問題存在的誤解
1.9.2 關于視覺皮層神經(jīng)元放電同步性的合理解釋
1.10 表象和想象
1.10.1 關于表象和想象的誤解
第2章 注意、覺察和大腦皮層功能:從亥姆霍茲到雷克利
2.1 注意的概念
2.2 注意的心理物理學
2.3 注意的神經(jīng)科學
2.3.1 注意和喚醒
2.3.2 選擇性注意
2.4 與腦結(jié)構(gòu)相關的注意
2.4.1 上丘
2.4.2 頂葉皮層
2.4.3 視覺皮層
2.4.4 聽覺皮層
2.5 結(jié)論
第3章 記憶和大腦皮層功能:從米爾納到坎德爾
3.1 記憶
3.1.1 記憶離不開海馬,記憶以兩種不同的速率衰退
3.1.2 兩種記憶: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
3.1.3 無脊椎動物非陳述性記憶的細胞和分子研究
3.1.4 陳述性記憶和海馬
3.1.5 海馬中突觸傳導的長時程增強效應
3.1.6 海馬中陳述性記憶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3.1.7 總結(jié)
3.2 記憶和知識
3.2.1 記憶
3.2.2 記憶和存儲
3.3 神經(jīng)科學對理解記憶方面的貢獻
第4章 語言和大腦皮層功能:從韋爾尼克區(qū)到菜維勒模型
4.1 前言:心理語言學和語言的神經(jīng)解剖基礎
4.2 韋爾尼克/利希海姆理論
4.2.1 簡介:韋爾尼克
4.2.2 利希海姆的概念中心
4.2.3 概念和表征
4.2.4 結(jié)論
4.3 心理詞典及其單元:特雷斯曼
4.4 單詞識別和朗讀的模塊化研究:莫頓
4.4.1 模型系統(tǒng)
4.4.2 認知系統(tǒng)
4.4.3 思想單元
4.4.4 計算研究
4.5 言語流暢的模塊化研究:萊維勒
4.5.1 模型研究
4.5.2 模型系統(tǒng)的發(fā)展
4.6 語言理解的功能神經(jīng)解剖
4.6.1 語言的視覺與語義的比較
4.6.2 單詞的聽覺和視覺呈現(xiàn)
4.6.3 句子的語義和句法的比較
4.7 言語功能的神經(jīng)解剖學
4.7.1 言語
4.7.2 說出動作單詞和顏色單詞
4.7.3 動物和工具的命名
4.7.4 比較成串單詞和單個單詞
4.7.5 詞語重復
4.8 支撐語言的心理語言學解釋的功能性神經(jīng)解剖
第5章 情緒和大腦皮層-皮層下功能:從達爾文到達馬西奧
5.1 導言
5.2 達爾文
5.3 表情的認知理論和前認知理論
5.3.1 情緒反應的生理測量
5.3.2 面孔的情緒反應中杏仁核和眶額皮層的參與
5.4 杏仁核
5.4.1 各種面部表情和杏仁核:PET和fMRI
5.4.2 杏仁核受損后面孔識別的行為研究
5.4.3 恐懼條件反射和杏仁核
5.4.4 認知評估是情緒體驗的重要成分?勒杜對杏仁核實驗的解釋
5.4.5 恐懼不表征情緒
5.5 眶額皮層
5.5.1 眶額皮層受損后對面孔識別的行為學研究
5.5.2 眶額皮層和面孔識別:PET和fMRI
5.5.3 眶額皮層和欲望滿足:羅爾斯對眶額皮層實驗的解釋
5.5.4 對情緒和欲望的誤讀
5.6 神經(jīng)網(wǎng)絡:杏仁核和眶額皮層在視覺中的作用
5.6.1 杏仁核
5.6.2 眶額皮層
5.7 情緒體驗的起源
5.7.1 勒杜的觀點
5.7.2 羅爾斯的觀點
5.7.3 詹姆斯之后達馬西奧的觀點
5.7.4 詹姆斯/達馬西奧軀體標記假說的誤讀
第6章 運動行為和大腦皮層-脊髓功能:從蓋倫到布洛卡和謝林頓
6.1 心室學說:從蓋倫到笛卡爾
6.1.1 蓋倫:動作和感覺中心
6.1.2 蓋倫:理性靈魂在前腦的功能定位
6.1.3 尼梅修斯:所有心理功能歸因于腦室
6.1.4 流傳千年的腦室學說
6.1.5 費內(nèi)爾:神經(jīng)生理學的起源
6.1.6 笛卡爾
6.2 皮層學說:從威利斯到佩蒂特
6.2.1 托馬斯·威利斯:皮層心理功能的起源
6.2.2 威利斯之后100年內(nèi)皮層的研究
6.3 脊髓靈魂、脊髓感覺中樞和反射
6.3.1 脊髓可以不依賴腦啡肽發(fā)揮作用
6.3.2 貝爾和馬讓迪:感覺和運動脊髓神經(jīng)的識別
6.3.3 馬歇爾·霍爾:在脊髓中從感覺反應分離出感覺
6.3.4 闡述“真正脊髓”的概念
6.3.5 反射概念在皮層功能上的應用
6.4 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
6.4.1 布洛卡區(qū):大腦語言皮層區(qū)
6.4.2 弗里奇和希奇格:運動皮層
6.4.3 皮層中的電學現(xiàn)象支持運動皮層的觀點
6.5 查爾斯·謝林頓:脊髓和皮層內(nèi)突觸的綜合作用
6.5.1 脊髓的綜合作用
6.5.2 運動皮層
第7章 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概念預設
7.1 概念解釋
7.2 兩個范式:亞里士多德和笛卡爾
7.3 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和部分論謬誤
7.4 部分論謬誤真的是部分論嗎
7.5 部分論原則的基本理論
7.5.1 意識
7.5.2 知識
7.5.3 知覺
7.6 心理屬性的位置
7.7 語言人類學、自動人類學、隱喻和外延用途
7.8 感受質(zhì)
7.9 顱中腦
7.10 認知神經(jīng)科學
參考文獻
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