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語境中衍生的詞匯與概念,“天下”觀念在商周時代初具雛形,并在東周晚期至秦漢時代華夏意識漸趨增強與皇權社會逐步構建的過程中,被賦予了“天子統(tǒng)治萬民”式的政治與文化意義。劉曉達著《王者無外天下一家(美術史視野中秦皇漢武時代天下觀)》將研討的主題放置在東周晚期至西漢中期政治與社會轉型的寬廣背景中,采取歷時性的寫作方式,系統(tǒng)分析從秦始皇至漢武帝時代,皇帝在臣僚、工匠的協(xié)助下如何通過形式多樣的視覺藝術,去建構與呈現(xiàn)“天下”觀念。 就秦始皇時代來說,始皇既可以通過對都城的建構借以塑造溝通天地軸心的中心與威儀觀念,也可以在廣袤的帝國疆土上通過放置立石,營造行宮、直道、馳道、長城以展現(xiàn)對天下世界的控馭。同時在秦始皇陵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通過設置一些表現(xiàn)形式特殊的“場景”,如K0007陪葬坑來顯示對想象中的“天下”世界進行部分呈現(xiàn)與占有的觀念。作者進一步認為漢初諸帝對“天下”觀念也有認知,他們也曾經在官僚、工匠的協(xié)助下通過塑造一些視覺藝術形式對這種思想展現(xiàn)了某種關注。隨著漢武帝的即位,情況又發(fā)生了某些變化。本書接著又研討了武帝如何借營造上林苑來呈現(xiàn)其對“天下”觀念的思考。在分析武帝營造上林苑的若干觀念動機后,作者認為武帝對上林苑的幾處關鍵“景觀”如昆明池、建章宮太液池的歷時性營建,在某種程度上也展現(xiàn)出他借此呈現(xiàn)“天下一家”、“普天之下”式的思想意識。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書也同時注意到在秦始皇至漢武帝時期,一些來自地方上反映宇宙觀的祭祀圖像也為帝王所利用,并進而被轉化為用以展現(xiàn)在皇權社會中,帝王統(tǒng)治合法性與道德性觀念的歷史進程。此外,位于帝國邊域的南越王國也可借一些視覺藝術形式來隱晦地表達其對國家、天下等政治觀念的想象與覬覦。凡此種種都顯示出這一時期對“天下”觀念的圖像表現(xiàn)帶有某種多元化、立體化與地域化的特征。視覺圖像在這一形塑過程中也具有獨特的價值意義,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展現(xiàn)出秦漢帝國的國家形象。而在此一時期衍生的對“天下”觀念進行視覺表現(xiàn)的若干“格套”也對其后的中國古代皇家美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也促使我們更為深入地思考早期中國時代視覺藝術與政治、宗教、思維之間的交相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