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散見唐宋佛道龕窟總錄(廣元卷)》主要內容包括概述、初步調查分析和總錄。1.概述主要為廣元地理位置、建置沿革、國內主要研究現狀、本次調查等概況。2.初步調查分析主要是對分布特征、保存現狀、龕窟形制、造像題材及特征、造像時代的初步認識。時代指該石窟群的造像活動的年代。無確鑿紀年題記和文獻資料可判定時代的龕窟,我們根據龕窟形制、題材內容、造像風格及龕窟關系等方面情況,進行斷代。3.本卷總錄順序按照縣域文物點所處地點由西向東、由南向北編排。總錄按田野調查記錄內容,包括位置、時代、形制、造像內容、保存狀況、題記。體例如下:位置龕窟在造像群中的相對位置關系。時代龕窟開鑿年代的初步判斷。形制為龕窟的立面形制,包括龕門、龕底、龕頂、龕楣的形狀和特征。造像內容一般以由內到外、從中間到兩邊的順序,記錄龕窟內開鑿的造像。造像內容包括對尊像基本身份的判斷(佛、菩薩、弟子、力士、天王、天龍八部、供養(yǎng)人等)、外貌和姿態(tài)的基本描述、重要造像的尊格和題材判斷等。保存狀況主要為龕窟及造像的殘保存現狀,也包括龕窟內、外現存的后代遺跡和相關文物,如建筑基址、碑刻、可移動造像、造像的重修、妝彩等的情況。題記龕窟內、外相關的唐宋時期的摩崖石刻文字。按簡體字抄錄,殘損不辨的缺字用“口”,模糊辨認的字外加方框,斷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