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從命名的角度,探討廣西田林縣盤瑤的人觀構成與生命力孕育的來源。筆者的基本假設是,盤瑤的人觀建構立基于社會建構的邏輯上,此邏輯以儀式作為機制,在宇宙觀中型塑出一個“想象的外界”,并在現(xiàn)實的層次上,透過家屋這個場域進行生命孕育力量“由外轉內”的過程。在理論方法上,筆者一是采納“家社會”(house society)的理論模式,確立家屋與生活其間的人具有互為影響之辯證關系的前提,針對家屋本身的建筑、家屋的生命周期、兩性在家屋日常與儀式生活中的分工與互動等主題進行描述;二是以具有生命歷程性的命名制度作為敘述主軸,著重探討命名制度與其他儀式展演結合后所產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筆者認為,盤瑤人結群與聯(lián)姻的方式,是定義該社會內外二元之建構邏輯的關鍵。為了建立“內”以各家姓群體香火延續(xù)為表征的家屋生命,人們始終需要一個“外”(例如給予配偶的群體)來與自身進行生命力的交換。盤瑤的特殊之處便在于,他們并不是在社會聯(lián)姻的關系中維系這個與“外”的交換與互動。他們是以建構出一個想象的“他者”——一個孕育生命力的“花園”,來作為與之建立交換關系的對象。而這樣的交換是由儀式來完成的。因此,筆者在書寫的策略上,便具體地描述一個“填賠花皇”儀式的展演結構、過程與隱喻意義,動態(tài)地呈現(xiàn)盤瑤人對于生命力源頭的想象,與貫穿人觀與社會建構之內外二元的辯證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