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講述了何燮侯先生在清末民初風云激蕩的歲月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民國政府成立后不久的1912年末,何燮候先生接任北京大學校長職。當時,由京師大學堂改名不久的北京大學,遺有舊式學堂的封建陋習。何燮候接手之初,即立意整頓學風,創(chuàng)立新規(guī)。首先入手改革,這一舉措,可謂是切中了要害。預科生中有不少是晚清末世的遺老遺少、紈绔弟子,竟還帶有隨員仆從,少數(shù)學生縱情聲色,甚至還存在吸食鴉片等不良現(xiàn)象。改革到了這幫人頭上,自然遇到了極大的阻力,竟“引發(fā)了由北京大學預科生掀起的北京大學*早期的學潮。”后來,何燮侯先生又接連遇到裁減教育經費、新建校舍被強行劃歸陸軍講武堂、北京大學欲并入天津的北洋大學等等與自己辦學理念發(fā)生嚴重分岐等問題,令何燮候先生心煩意冷,并對政府獨斷專行的做法,非常失望,本是書生,又不善官場權術,深感舉步維艱,難遂心愿,便于1913年末辭去北大校長職務。何燮候先生任北大校長時間雖不足二年,但在整頓校風、制訂校規(guī)等方面樹立了新的辦學標桿,為北大注入了新風,并開創(chuàng)大學春、秋兩季招生之先河,同時,力攬國內一流人才到北大任教。沈尹默、馬裕藻、沈兼士、錢玄同等著名學者,皆是何燮候先生主校政時期進入北大的,為后來北大廣開獨立、民主風氣奠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