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99.00
作 者: | 梁廣民 |
出版社: |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暫缺 |
ISBN: | 9787121348273 | 出版時間: | 2018-08-01 | 包裝: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頁數(shù): | 464 | 字數(shù): |
網(wǎng)絡(luò)基礎(chǔ)篇
第1章 實驗準備 3
1.1 實驗拓撲搭建 3
1.1.1 路由器接口命名 4
1.1.2 交換機接口命名 5
1.1.3 終端訪問服務(wù)器連接 5
1.2 實驗軟件準備 6
1.2.1 操作系統(tǒng)軟件 6
1.2.2 工具軟件 7
第2章 IP地址 9
2.1 IPv4地址 9
2.1.1 IPv4 地址結(jié)構(gòu) 9
2.1.2 IPv4 包頭格式 11
2.1.3 IPv4地址類型 12
2.1.4 IPv4子網(wǎng)劃分 14
2.1.5 VLSM 14
2.2 IPv6地址 15
2.2.1 IPv6特征 15
2.2.2 IPv6地址與IPv6基本包頭格式 16
2.2.3 IPv6擴展包頭 18
2.2.4 IPv6地址類型 19
2.2.5 IPv6鄰居發(fā)現(xiàn)協(xié)議 20
2.2.6 IPv6過渡技術(shù) 21
第3章 設(shè)備訪問和IOS配置 23
3.1 訪問Cisco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方式 23
3.1.1 通過Console端口訪問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 23
3.1.2 通過Telnet或者SSH訪問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 24
3.1.3 通過終端訪問服務(wù)器訪問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 24
3.2 IOS概述 25
3.2.1 IOS簡介 25
3.2.2 IOS命名 25
3.2.3 CLI簡介 26
3.3 訪問Cisco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 28
3.3.1 實驗1:通過Console或者Mini-B USB Console端口訪問路由器 28
3.3.2 實驗2:CLI的使用與IOS基本命令 33
3.3.3 實驗3:通過Telnet訪問網(wǎng)絡(luò)設(shè)備 41
3.3.4 實驗4:配置終端訪問服務(wù)器 42
3.3.5 實驗5:配置IPv6地址 46
路由和交換基礎(chǔ)篇
第4章 路由概念 51
4.1 路由器概述 51
4.1.1 路由器組件 51
4.1.2 路由器啟動過程 52
4.1.3 路由器轉(zhuǎn)發(fā)數(shù)據(jù)包機制 53
4.2 路由決策 54
4.2.1 IP路由原理 54
4.2.2 管理距離和度量值 54
4.2.3 路由表 55
4.2.4 理解路由器路由數(shù)據(jù)包過程 56
第5章 靜態(tài)路由 59
5.1 靜態(tài)路由概述 59
5.1.1 靜態(tài)路由特征 59
5.1.2 默認路由 60
5.1.3 靜態(tài)路由分類 60
5.2 配置靜態(tài)路由 60
5.2.1 實驗1:配置IPv4靜態(tài)路由 60
5.2.2 實驗2:配置IPv6靜態(tài)路由 67
第6章 動態(tài)路由和RIP 72
6.1 動態(tài)路由概述 72
6.1.1 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特征 72
6.1.2 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分類 73
6.1.3 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運行過程 74
6.2 RIP概述 74
6.2.1 RIP特征 74
6.2.2 RIPv1和RIPv2比較 75
6.2.3 RIPng簡介 76
6.3 IPv4路由查找過程 76
6.3.1 路由表相關(guān)術(shù)語 76
6.3.2 IPv4路由查找過程 77
6.4 配置RIP 78
6.4.1 實驗1:配置RIPv2 78
6.4.2 實驗2:配置IPv6 RIP(RIPng) 85
第7章 交換網(wǎng)絡(luò) 89
7.1 交換網(wǎng)絡(luò)概述 89
7.1.1 交換機工作原理 89
7.1.2 交換機轉(zhuǎn)發(fā)方法 89
7.1.3 沖突域和廣播域 90
7.1.4 交換網(wǎng)絡(luò)層次結(jié)構(gòu) 91
7.1.5 交換機選型 91
7.1.6 交換機啟動順序 92
7.2 SSH和交換機端口安全概述 93
7.2.1 SSH簡介 93
7.2.2 交換機端口安全簡介 93
7.3 配置交換機SSH管理和端口安全 94
7.3.1 實驗1:配置交換機基本安全和SSH管理 94
7.3.2 實驗2:配置交換機端口安全 97
第8章 VLAN、Trunk和VLAN間路由 102
8.1 VLAN概述 102
8.1.1 VLAN簡介 102
8.1.2 VLAN類型 102
8.1.3 VLAN劃分 103
8.2 Trunk概述 103
8.2.1 Trunk簡介 103
8.2.2 Voice VLAN 104
8.3 VLAN間路由概述 105
8.3.1 傳統(tǒng)VLAN間路由 105
8.3.2 單臂路由 105
8.4 配置VLAN、Trunk、VLAN間路由和VoIP 106
8.4.1 實驗1:創(chuàng)建VLAN和劃分端口 106
8.4.2 實驗2:配置Trunk 109
8.4.3 實驗3:配置單臂路由實現(xiàn)VLAN間路由 112
第9章 ACL 114
9.1 ACL概述 114
9.1.1 ACL功能 114
9.1.2 ACL工作原理 114
9.1.3 標準IPv4 ACL和擴展IPv4 ACL 115
9.1.4 IPv4通配符掩碼 116
9.1.5 IPv6 ACL 116
9.1.6 ACL使用原則 116
9.2 配置ACL 117
9.2.1 實驗1:配置標準IPv4 ACL 117
9.2.2 實驗2:配置擴展IPv4 ACL 120
9.2.3 實驗3:配置基于時間的IPv4 ACL 123
9.2.4 實驗4:配置動態(tài)IPv4 ACL 125
9.2.5 實驗5:配置自反IPv4 ACL 126
9.2.6 實驗6:配置IPv6 ACL 128
第10章 DHCP 132
10.1 DHCPv4概述 132
10.1.1 DHCPv4工作過程 132
10.1.2 DHCPv4數(shù)據(jù)包格式 134
10.1.3 DHCPv4中繼代理 135
10.2 DHCPv6概述 136
10.2.1 SLAAC 136
10.2.2 無狀態(tài)DHCPv6 137
10.2.3 有狀態(tài)DHCPv6 137
10.3 DHCP Snooping概述 138
10.3.1 DHCP攻擊類型 138
10.3.2 DHCP Snooping工作原理 139
10.4 配置DHCP服務(wù) 139
10.4.1 實驗1:配置DHCPv4服務(wù) 139
10.4.2 實驗2:配置通過SLAAC獲得IPv6地址 144
10.4.3 實驗3:配置無狀態(tài)DHCPv6服務(wù) 148
10.4.4 實驗4:配置有狀態(tài)DHCPv6服務(wù) 151
10.4.5 實驗5:配置DHCP Snooping 153
第11章 IPv4 NAT 157
11.1 NAT概述 157
11.1.1 IPv4 NAT特征 157
11.1.2 IPv4 NAT分類 158
11.1.3 NAT-PT技術(shù) 158
11.2 配置NAT 158
11.2.1 實驗1:配置IPv4 NAT 158
11.2.2 實驗2:配置NAT-PT 162
第12章 設(shè)備發(fā)現(xiàn)、維護和管理 165
12.1 CDP和LLDP概述 165
12.1.1 CDP簡介 165
12.1.2 LLDP簡介 165
12.2 NTP和系統(tǒng)日志概述 165
12.2.1 NTP簡介 165
12.2.2 系統(tǒng)日志簡介 166
12.3 路由器IOS許可證 167
12.3.1 路由器IOS許可證簡介 167
12.3.2 路由器IOS許可證申請和安裝步驟 167
12.4 配置CDP和LLDP 168
12.4.1 實驗1:配置CDP 168
12.4.2 實驗2:配置LLDP 171
12.5 配置NTP和系統(tǒng)日志 173
12.5.1 實驗3:配置NTP 173
12.5.2 實驗4:配置系統(tǒng)日志 175
12.6 IOS恢復和IOS許可證獲取、安裝和管理 176
12.6.1 實驗5:IOS恢復 176
12.6.2 實驗6:IOS許可證獲取、安裝和管理 179
12.7 實施密碼恢復 185
12.7.1 實驗7:實施路由器密碼恢復 185
12.7.2 實驗8:實施交換機密碼恢復 186
擴展網(wǎng)絡(luò)篇
第13章 擴展VLAN 191
13.1 VTP和DTP概述 191
13.1.1 VTP作用 191
13.1.2 VTP域與VTP角色 191
13.1.3 VTP通告 192
13.1.4 VTP修剪 194
13.1.5 DTP簡介 194
13.2 三層交換概述 195
13.2.1 三層交換簡介 195
13.2.2 SVI實現(xiàn)VLAN間路由的優(yōu)點 196
13.3 端口隔離和私有VLAN概述 196
13.3.1 端口隔離簡介 196
13.3.2 私有VLAN簡介 197
13.4 配置VTP、DTP和三層交換 197
13.4.1 實驗1:配置VTP 197
13.4.2 實驗2:配置VTP修剪 204
13.4.3 實驗3:配置DTP 207
13.4.4 實驗4:配置三層交換實現(xiàn)VLAN間路由 208
13.5 配置端口隔離和私有VLAN 211
13.5.1 實驗5:配置端口隔離 211
13.5.2 實驗6:配置私有VLAN 212
第14章 STP和交換機堆疊 216
14.1 STP概述 216
14.1.1 STP簡介 216
14.1.2 STP端口角色和端口狀態(tài) 218
14.1.3 STP收斂 219
14.1.4 STP拓撲變更 221
14.1.5 STP防護 221
14.2 RSTP和MSTP概述 222
14.2.1 RSTP簡介 222
14.2.2 RSTP提議 / 同意機制 223
14.2.3 MSTP簡介 224
14.2.4 STP運行方式 224
14.3 交換機堆疊概述 225
14.3.1 交換機堆疊簡介 225
14.3.2 交換機堆疊選舉 226
14.4 配置STP和STP防護 226
14.4.1 實驗1:配置STP 226
14.4.2 實驗2:配置STP防護 233
14.5 配置RSTP和MSTP 237
14.5.1 實驗3:配置RSTP 237
14.5.2 實驗4:配置MSTP 242
14.5.3 實驗5:配置交換機堆疊 246
第15章 EtherChannel和FHRP 251
15.1 EtherChannel概述 251
15.1.1 EtherChannel簡介 251
15.1.2 PAgP和LACP協(xié)商規(guī)律 251
15.2 FHRP概述 252
15.2.1 HSRP簡介 252
15.2.2 VRRP簡介 254
15.3 配置EtherChannel和FHRP 255
15.3.1 實驗1:配置EtherChannel 255
15.3.2 實驗2:配置HSRP 261
15.3.3 實驗3:配置VRRP 266
第16章 EIGRP 270
16.1 EIGRP概述 270
16.1.1 IPv4 EIGRP特征 270
16.1.2 DUAL算法 271
16.1.3 IPv4 EIGRP數(shù)據(jù)包類型 271
16.1.4 IPv4 EIGRP數(shù)據(jù)包格式 272
16.1.5 EIGRP的SIA及查詢范圍的限定 274
16.1.6 IPv6 EIGRP簡介 275
16.2 配置EIGRP 275
16.2.1 實驗1:配置基本IPv4 EIGRP 275
16.2.2 實驗2:配置高級IPv4 EIGRP 283
16.2.3 實驗3:配置IPv6 EIGRP 289
第17章 OSPF 295
17.1 OSPF概述 295
17.1.1 OSPFv2特征 295
17.1.2 OSPF術(shù)語 295
17.1.3 OSPFv2數(shù)據(jù)包類型 296
17.1.4 OSPF網(wǎng)絡(luò)類型 300
17.1.5 OSPF鄰居關(guān)系建立 300
17.1.6 OSPF運行步驟 301
17.1.7 OSPFv2和OSPFv3比較 302
17.1.8 OSPF路由器類型 303
17.1.9 OSPFv2 LSA類型 304
17.1.10 OSPF區(qū)域類型 305
17.2 配置單區(qū)域OSPF 305
17.2.1 實驗1:配置單區(qū)域OSPFv2 305
17.2.2 實驗2:配置OSPFv2驗證 314
17.2.3 實驗3:配置單區(qū)域OSPFv3 318
17.2.4 實驗4:配置OSPFv3驗證 325
17.3 配置多區(qū)域OSPF 327
17.3.1 實驗5:配置多區(qū)域OSPFv2 327
17.3.2 實驗6:配置多區(qū)域OSPFv3 332
連接網(wǎng)絡(luò)篇
第18章 HDLC和PPP 339
18.1 HDLC和PPP概述 339
18.1.1 HDLC簡介 339
18.1.2 PPP組件和會話過程 340
18.1.3 PPP幀結(jié)構(gòu) 341
18.1.4 LCP操作和NCP操作 341
18.1.5 PPP身份驗證協(xié)議 342
18.2 配置PPP 343
18.2.1 實驗1:配置PPP封裝 343
18.2.2 實驗2:配置PAP驗證 345
18.2.3 實驗3:配置CHAP驗證 347
18.2.4 實驗4:配置PPP Multilink 348
第19章 分支連接 351
19.1 遠程連接概述 351
19.1.1 公共WAN基礎(chǔ)設(shè)施遠程連接 351
19.1.2 專用WAN基礎(chǔ)設(shè)施遠程連接 352
19.2 PPPoE概述 352
19.2.1 PPPoE簡介 352
19.2.2 PPPoE數(shù)據(jù)包類型 353
19.2.3 PPPoE會話建立過程 353
19.3 隧道技術(shù)概述 355
19.3.1 GRE簡介 355
19.3.2 IPSec VPN簡介 355
19.3.3 AH和ESP 356
19.3.4 安全關(guān)聯(lián)和IKE 357
19.3.5 IPSec操作步驟 358
19.4 BGP概述 359
19.4.1 BGP特征 359
19.4.2 BGP術(shù)語 359
19.4.3 BGP屬性 359
19.4.4 BGP數(shù)據(jù)包格式 361
19.5 配置PPPoE 363
19.5.1 實驗1:配置ADSL 363
19.5.2 實驗2:配置PPPoE服務(wù)器和客戶端 366
19.6 配置隧道 369
19.6.1 實驗3:配置GRE 369
19.6.2 實驗4:配置Site to Site VPN 372
19.7 實驗5:配置IBGP和EBGP 377
第20章 網(wǎng)絡(luò)安全和監(jiān)控 385
20.1 常見LAN攻擊 385
20.1.1 常見LAN攻擊類型及緩解措施 385
20.1.2 交換機安全基本措施 386
20.2 AAA和IEEE 802.1x概述 387
20.2.1 AAA簡介 387
20.2.2 IEEE 802.1x簡介 388
20.3 SNMP和SPAN概述 389
20.3.1 SNMP簡介 389
20.3.2 SPAN簡介 390
20.4 關(guān)閉不必要的服務(wù)和開啟HTTPS服務(wù) 391
20.4.1 實驗1:關(guān)閉不必要的服務(wù) 391
20.4.2 實驗2:開啟HTTPS服務(wù) 392
20.5 配置AAA和IEEE 802.1x 393
20.5.1 實驗3:配置本地驗證AAA 393
20.5.2 實驗4:配置基于TACACS+服務(wù)器的AAA 395
20.5.3 實驗5:配置IEEE 802.1x 400
20.6 配置SNMP和SPAN 404
20.6.1 實驗6:配置SNMPv2c 404
20.6.2 實驗7:配置SNMPv3 408
20.6.3 實驗8:配置SPAN和RSPAN 411
第21章 QoS 415
21.1 QoS概述 415
21.1.1 網(wǎng)絡(luò)流量的類型 415
21.1.2 網(wǎng)絡(luò)擁塞的特征 416
21.1.3 QoS模型 417
21.2 隊列技術(shù) 418
21.2.1 先進先出(FIFO)隊列 418
21.2.2 優(yōu)先級隊列(PQ) 418
21.2.3 加權(quán)公平隊列(WFQ) 419
21.2.4 基于類的加權(quán)公平隊列(CBWFQ) 419
21.2.5 低延時隊列(LLQ) 419
21.3 QoS實施技術(shù) 420
21.3.1 分類與標記 420
21.3.2 擁塞避免 422
21.3.3 流量監(jiān)管與流量整形 423
21.4 配置分類與標記 425
21.4.1 實驗1:配置分類與標記 425
21.4.2 實驗2:配置NBAR 429
21.5 配置隊列和WRED 432
21.5.1 實驗3:配置PQ 432
21.5.2 實驗4:配置CBWFQ 433
21.5.3 實驗5:配置LLQ 435
21.5.4 實驗6:配置CB-WRED實現(xiàn)擁塞避免 437
21.6 配置流量監(jiān)管和流量整形 440
21.6.1 實驗7:配置流量整形 440
21.6.2 實驗8:配置CAR實現(xiàn)流量監(jiān)管 441
21.6.3 實驗9:配置CB-Policing 實現(xiàn)流量監(jiān)管 443
參考文獻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