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經》,是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一派的經典作品。目前所見的各種版本,字數不盡相同,但都在五千字左右,文字極為精簡。該書雖然篇幅簡短,但哲學內涵極為豐富,歷代注釋者甚多,河上公章句、王弼注即為早期注釋中著名的兩家。此次推出的線裝本,就是對《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王弼注》的點校整理。其中,前一書以《四部叢刊》影印鐵琴銅劍樓藏南宋建安 虞氏刊本為底本,后一書以浙江書局刻明華亭張之象本為底本,有明顯的訛誤或脫漏處徑改,不出校記?!独献雍由瞎戮洹返淖髡卟辉敚鄠鳛楹由瞎?。河上公,一名河上丈人,生平不詳,大約生活在戰(zhàn)國末期。從內容來看,主要是以漢代流行的黃老學派無為治國、清靜養(yǎng)生的觀點解釋《老子》,認為天道與人事相通,治國與治身之道相同,體現出非常濃厚的漢代黃老學風,因此,有學者認為該書為東漢人所撰?!独献油蹂鲎ⅰ返淖髡咄蹂觯ǘ?mdash;二四九年),字輔嗣,曹魏時期山陽郡人,魏晉玄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年少時即聰慧過人,好老氏,通辯能言,二十六歲時英年早逝,傳世作品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其所注《老子》,辭理暢達,韻味悠長,學術價值巨大。河上公章句與王弼注,作為老子兩個傳本系統的不同注本,內容上既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結構上也不盡相同,將二者對讀,不但能夠加深對相關哲學觀點的理解,而且可以看出在流傳過程中不同版本之間文字上的重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