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終于寫完了《楊林評傳》朝鮮文的*后一頁,收筆之余,感到無比的輕松。我很難相信自己居然完成了一個棘手的作業(yè),多虧先輩們回憶長征的膾炙人口的好書和好文章,幫助了我順利地完成了這項作業(yè)。撰寫楊林評傳是我多年來的心中夙愿。我首次聽楊林的名字是1980年就讀于延邊大學朝文系時,負責78級朝文系朝鮮族文學史課程的李政文老師(后歷任中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委員會宣傳部部長,州委副書記,吉林省人大副主任)的講話中得知,當年朝鮮族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其中楊林是*為杰出的代表。從此紅軍高級將領楊林的名字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延邊大學畢業(yè)后第二年,1983年5-6月,我坐火車抵達了江西南昌和廣州,找到了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和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開始收集有關楊林的資料。這時起有一種意念在我心中生根發(fā)芽,就是有朝一日要完成一本楊林傳記。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何等的難。當時不像現(xiàn)在這樣網絡普及,信息暢通,要收集相關資料難上加難。我就職于中共吉林省和龍市委黨史研究室以及延邊歷史研究所時,收集到了楊林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中共東滿特委軍委書記時的資料,但1932年7月以后楊林去江西中央革命根據(jù)地,任中央軍委干部團參謀長參加兩萬五千里長征,抵達陜北等方面的主要活動資料卻無從查起。因此,李政文、樸昌旭等大學教授當年執(zhí)筆的楊林傳記文章,除了搶渡金沙江外,楊林隨紅軍長征部分都只能一筆帶過。時光荏苒,已過了二十多年。到了2006年,大學同學——延邊大學教授金虎雄托我整理楊林、武亭傳記。趁此機會整理當時的新資料,寫了兩位將軍的傳記文章,刊登在《來華朝鮮——韓國名人事跡述略》中,但楊林傳記只有2萬字。后通過民族出版社接受了楊林、武亭評傳的寫作任務,可是那只是我的一種充滿豪情壯志的愿望而已。我下決心自掏腰包,沿著當年楊林的足跡去現(xiàn)場踏查。下。楊林的足跡主要遍布于當年的紅軍長征路上,要經由江西、湖南、廣西、貴州、云南、甘肅等省和自治區(qū),要過烏江天險和金沙江、大渡河,越過雪山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