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谷地,佛剎之精麗難名;窟宇之間,梵室之殊嚴莫喻?!边@是一千多年前,古人面對莫高窟時發(fā)出的贊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霜,谷地的佛剎只留下寥寥的身影,而數(shù)百個洞窟仍如昔日般精妙絕倫。歷史在無意間總有一些偏愛,一千年的世事變遷歲月流轉,卻仍有一些洞窟宛如初建。莫高窟第361窟就是這樣一個歷經千年而容顏不改的洞窟,這個洞窟建于9世紀40年代,是敦煌中古時期具代表性的密教洞窟。公元786年至848年,是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也是敦煌歷史上的中唐時期。吐蕃這個軍事強大的王朝雖然占領了敦煌,卻同時也被敦煌先進的文明所征服。當時的吐蕃統(tǒng)治者崇奉佛教,對自古以來就是佛教圣地的敦煌頗為看重。這個時期,是吐蕃佛教的前弘期,也是敦煌佛教為興盛的年代。由于吐蕃的占領,敦煌的佛教面臨局面:中原、吐蕃、西域甚至印度和尼泊爾,各種佛教文明在這里相遇碰撞,一時間敦煌成了多種佛教思想與藝術的匯集之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唐晚期的莫高窟營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洞窟。莫高窟第361窟就是其中之一,更為難得的是,這個洞窟是這個時代一個保存較好的密教洞窟。中唐時期,被認為是敦煌密教鼎盛期的開始。對盛唐漢傳密教的繼承與對吐蕃密教的接納,加上經吐蕃傳人的印度、尼泊爾密教內容,共同造就了這時敦煌密教的復雜與興盛,也開創(chuàng)了敦煌密教的鼎盛時期。然而,這時的敦煌雖然保留了不少密教作品,但以密教思想作為中心營建的洞窟少之又少,能夠保存這樣完整的更是僅此一例。對于吐蕃佛教前弘期的密教研究來說,莫高窟第361窟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吐蕃本土幾乎找不到時代這么早保存如此完整的密教遺存。莫高窟第361窟就像一把通向敦煌吐蕃時期的鑰匙,她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幅幅精彩的壁畫,而是敦煌佛教界在吐蕃時期的理想與追求。透過第361窟,我們看到的是中唐時期修行者對自身的救贖,對彼岸凈土的堅定信念。在陷蕃初期的失落與迷茫之后,在眾多佛教思想的涌人與沖擊下,敦煌的修行者在這一時期終于找到了一條解脫之路,在思想與境界的升華之后完成了第361窟的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