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58.00
作 者: | 汝緒華 |
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暫缺 |
ISBN: | 9787516185780 | 出版時間: | 2016-06-01 | 包裝: | |
開本: | 16開 | 頁數(shù): | 字數(shù): |
第一章 政府道歉的興起……………………………………………… (1)
第一節(jié) 政府道歉的歷史…………………………………………… (1)
一 私域的道歉…………………………………………………… (2)
二 公開道歉……………………………………………………… (4)
三 政府道歉的胚胎期…………………………………………… (6)
四 政府道歉的勃興……………………………………………… (7)
第二節(jié) 政府道歉興起的背景…………………………………… (9)
一 對“ 叢林法則” 的反思…………………………………… (9)
二 第三次民主浪潮…………………………………………… (10)
三 轉型正義…………………………………………………… (11)
四 大眾媒介技術的進步……………………………………… (12)
五 全球化趨勢………………………………………………… (13)
六 跨國、跨文化語境中政府道歉的爭議…………………… (14)
七 政府道歉話語獲得普遍認可……………………………… (15)
八 女性政治家的崛起………………………………………… (16)
第三節(jié) 政府道歉的比較優(yōu)勢…………………………………… (18)
一 國際政治中補償或追償方式的劣勢……………………… (18)
二 一國之內(nèi)政治中補償或追償手段的劣勢………………… (20)
三 政府道歉的優(yōu)勢…………………………………………… (23)
第二章 什么是政府道歉…………………………………………… (25)
第一節(jié) 政府道歉的內(nèi)涵………………………………………… (25)
一 公開道歉( public apology) ……………………………… (25)
二 公共道歉( apology in public sphere) …………………… (26)
三 官方道歉( official apology) ……………………………… (29)
四 官員道歉( official apology) ……………………………… (30)
五 政治道歉( political apology) …………………………… (31)
六 國家道歉( national apology) …………………………… (33)
七 國際機構道歉( An apolog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 (34)
八 政府道歉( governmental apology) ……………………… (35)
第二節(jié) 政府道歉的類型………………………………………… (39)
一 廣義上的政府道歉與狹義上的政府道歉………………… (39)
二 國際上的政府道歉與國內(nèi)的政府道歉…………………… (41)
三 中央( 或聯(lián)邦) 層次的政府道歉與地方層次的政府
道歉………………………………………………………… (42)
四 正式道歉與非正式道歉…………………………………… (43)
五 禮儀性政府道歉與實質性政府道歉……………………… (44)
六 真誠的政府道歉與偽善的政府道歉……………………… (45)
第三節(jié) 政府道歉的評判………………………………………… (49)
一 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 (50)
二 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 (52)
三 道德絕對主義與道德相對主義…………………………… (55)
四 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 (57)
五 歷史虛無主義……………………………………………… (61)
第三章 政府道歉為何重要………………………………………… (64)
第一節(jié) 政府道歉的作用………………………………………… (64)
一 國內(nèi)政治: 民主政治與責任政府的勝利………………… (65)
二 國際政治: 正義覺醒與和平希望………………………… (68)
三 道歉方: 懺悔與安全感…………………………………… (71)
四 被道歉方: 恢復尊嚴與獲得安全感……………………… (73)
五 政府與官員: 塑造形象與贏得信任……………………… (75)
六 社會精神: 增進公共道德………………………………… (77)
第二節(jié) 政府道歉的依據(jù)………………………………………… (79)
一 民主政治…………………………………………………… (79)
二 合法性……………………………………………………… (81)
三 政治正義…………………………………………………… (83)
四 制度正義…………………………………………………… (84)
五 責任倫理…………………………………………………… (86)
六 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 (89)
第三節(jié) 政府道歉的力量………………………………………… (91)
一 道歉觀念的力量…………………………………………… (91)
二 道歉制度的力量…………………………………………… (94)
三 包容他者的力量…………………………………………… (97)
第四章 政府道歉何以之難………………………………………… (99)
第一節(jié) 政府道歉的爭議……………………………………… (100)
一 政府道歉形式的爭議…………………………………… (100)
二 政府道歉方式的爭議…………………………………… (103)
三 政府道歉作用的爭議…………………………………… (108)
四 政府道歉指向事實認定的爭議………………………… (109)
五 協(xié)商道歉、遲到道歉正義與否的爭議………………… (111)
六 動機論與行為論的爭議………………………………… (114)
第二節(jié) 政府道歉與文化……………………………………… (117)
一 政府道歉與文化傳統(tǒng)…………………………………… (117)
二 政府道歉與語言…………………………………………… (126)
三 政府道歉與符號…………………………………………… (130)
第三節(jié) 政府道歉與利益博弈………………………………… (136)
一 國內(nèi)政府道歉中的利益博弈…………………………… (136)
二 國際政府道歉中的利益博弈…………………………… (140)
第五章 政府道歉的路徑: 國際政治中的政府道歉…………… (145)
第一節(jié) 政府道歉形式與方式的選擇………………………… (146)
一 政府道歉形式的選擇…………………………………… (146)
二 政府道歉方式的選擇…………………………………… (153)
第二節(jié) 政府道歉的反應與處置……………………………… (158)
一 作為道歉方的反應與處置……………………………… (159)
二 作為被道歉方的反應與處置…………………………… (162)
第三節(jié) 政府道歉的條件與時機……………………………… (168)
一 政府道歉的條件…………………………………………… (168)
二 政府道歉的時機…………………………………………… (175)
第六章 政府道歉的路徑: 國內(nèi)政府道歉……………………… (180)
第一節(jié) 政府道歉“漸入常態(tài)” 與異化……………………… (180)
一 政府道歉“ 漸入常態(tài)” ………………………………… (181)
二 政府道歉異化的表現(xiàn)…………………………………… (186)
三 政府道歉異化的肇因…………………………………… (191)
第二節(jié) 塑造政府道歉文化…………………………………… (195)
一 政府道歉文化的難度…………………………………… (195)
二 政府道歉文化的維度…………………………………… (201)
第三節(jié) 政府道歉制度體系的設計…………………………… (208)
一 科學合理的政府道歉制度……………………………… (209)
二 完善的政府道歉法律體系……………………………… (213)
三 構建多元的政府道歉參與機制………………………… (217)
第七章 政府道歉的限度………………………………………… (219)
第一節(jié) 政府道歉需要“協(xié)同治理” ………………………… (219)
一 官、民“ 政府” “ 道歉” 各執(zhí)一端…………………… (220)
二 政府道歉的“ 協(xié)同治理” ……………………………… (221)
第二節(jié) 政府道歉易受國際國內(nèi)局勢的影響………………… (223)
一 一個憂傷的故事…………………………………………… (223)
二“ 打折扣” 的政府道歉…………………………………… (224)
第三節(jié) 政府道歉的二元背離………………………………… (227)
一 難以判定的道歉誠意…………………………………… (227)
二 施壓道歉…………………………………………………… (229)
政府道歉的展望……………………………………………………… (231)
主要參考書目………………………………………………………… (233)
后 記………………………………………………………………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