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文物考古正業(yè)居學:李水城考古文化論集

正業(yè)居學:李水城考古文化論集

正業(yè)居學:李水城考古文化論集

定 價:¥108.00

作 者: 李水城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32586868 出版時間: 2017-12-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2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首篇側重了對考古學發(fā)展史的獨到思考,并透過對夏鼐、蘇秉琦、鄒衡、徐蘋芳、俞偉超、張光直、童恩正以及國外學者安特生、馬尼士和賓福德等人思想言行的回憶,折射出這些大師高尚的人文情懷和厚重的學術養(yǎng)成,他們也因此構成了考古學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其他章節(jié)涉及區(qū)域考古、專門考古、科技與環(huán)境考古等諸多領域,包括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qū)的史前考古,早期大麥、小麥遺存和中國北方長城地帶環(huán)境考古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工作,國內外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和較新成果的介紹與評述、考古學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前景等,可謂林林總總,視野十分寬廣。本書可供國內外考古學、歷史學、漢學、人類學、文學、經濟史、政治史、地理學、科技史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者、研究生和大學生閱讀。

作者簡介

  李水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考古、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鹽業(yè)考古、環(huán)境考古。其代表作有《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并主編有《中國鹽業(yè)考古》(一)(科學出版社,2006年)、(二)(科學出版社,2008年)。

圖書目錄

  目  錄
  自序…………………………………………………………………………………… ( i )
  第一部分 考古學史
  考古學發(fā)展史的回顧與思考………………………………………………………… (3 )
  培養(yǎng)考古學家的搖籃………………………………………………………………… (17 )
  考古學與文化人類學………………………………………………………………… (20 )
  埃及串珠:連接夏鼐博士與皮特里爵士的精神紐帶………………………………… (23 )
  春風化雨的智者———紀念蘇秉琦先生誕辰百年…………………………………… (37 )
  憶鄒衡師二、三事……………………………………………………………………… (47 )
  最后那兩年:追念俞偉超老師………………………………………………………… (53 )
  張光直先生與北大…………………………………………………………………… (66 )
 ?。剩牵粒危模牛遥樱樱希危阂晃粚χ袊非翱脊抛鞒鲋匾暙I的西方學者……(79 )
  探索美洲農業(yè)起源的先驅———記考古學家馬尼士………………………………… (87 )
  紀念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考古學家路易斯?賓福德………………………………… (102)
  真正的考古學家是怎樣煉成的?———“‘海外大家’訪談”專欄開篇…………(107)
  張光直先生捐贈北大西文專業(yè)圖書親歷…………………………………………… (112)
  第二部分 區(qū)域考古研究
  區(qū)域考古調查:成都平原的社會復雜化進程………………………………………… (119)
  三峽庫區(qū)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及其編年……………………………………… (126)
  石棺葬的起源與擴散———以中國為例……………………………………………… (139)
  世紀回眸:四川史前考古的發(fā)展歷程………………………………………………… (148)
  從“過渡類型”遺存到西城驛文化…………………………………………………… (160)
  黃土的饋贈:中國西北的史前陶器及相關研究……………………………………… (172)
  第三部分 專門考古研究
  舌尖的饋贈:飲食革命與人類體質的進化…………………………………………… (183)
  古物三題:陶器、玉器、漆器………………………………………………………(186)
  權杖頭:古絲綢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197)
  赤峰及周邊地區(qū)考古所見權杖頭及潛在意義……………………………………… (202)
 ?。牛簦澹颍睿幔?Glory:The origins of Eastern jade burial an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東方玉斂葬的起源及其深遠影響) ……………………………………………… (207)
  東灰山遺址炭化小麥年代考………………………………………………………… (223)
  中國境內考古所見早期麥類作物…………………………………………………… (237)
  東灰山遺址出土炭化小麥再議……………………………………………………… (259)
  第四部分 科技考古與環(huán)境考古
  考古學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 (269)
  葫蘆河流域的古文化與古環(huán)境……………………………………………………… (276)
  西拉沐淪河流域古文化變遷及人地關系…………………………………………… (304)
  區(qū)域對比:環(huán)境與聚落的演進………………………………………………………… (323)
  國際合作與環(huán)境考古學的進展……………………………………………………… (332)
  第五部分 書  評
  《中國早期鹽的使用及其社會意義的轉變》讀后…………………………………… (341)
  馬的管理與馴化:科技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 (346)
  氣候變化與文化變遷:以利萬特南部為例…………………………………………… (350)
  分子生物學新的研究成果:栽培稻起源于中國長江流域…………………………… (353)
  《古代中國的鹽業(yè)生產和社會等級:三峽地區(qū)鹽業(yè)生產專業(yè)化的考古學探索》
   讀后………………………………………………………………………………… (354)
  從文化史的角度解讀石棺葬
   ———《文化與生態(tài)、社會、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讀后……(356)
  早期裝飾串珠:一個亟需填補的重要研究領域……………………………………… (360)
  有感于《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最新中文版的發(fā)行…………………………(362)
  第六部分 隨筆與會議紀要
  北京大學: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大學………………………………………………… (369)
  四十件長沙窯珍品重返神州
   ———韓國友人給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捐獻瓷器………………………… (372)
  中國西部區(qū)域合作考古的意義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374)
  有關西藏史前考古和遺產保護的幾點思考………………………………………… (378)
  神木石峁遺址新發(fā)現(xiàn)的幾點思考…………………………………………………… (380)
  四川宜賓向家壩庫區(qū)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點滴印象……………………………………… (382)
  新疆溫泉阿敦喬魯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點評……………………………………………… (384)
  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相關問題…………………………… (386)
  第七部分 會議紀要
  “中亞的世界”國際學術會議紀要…………………………………………………… (391)
  亞洲農業(yè)的傳播
   ———“理解成都平原的早期聚落”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394)
  全美第78 屆考古學年會散記………………………………………………………… (396)
  國際視角下的中國考古學——第七屆東亞考古學大會(SEAA VII)紀要…(399)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