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實背景
1.1.2 理論背景
1.1.3 研究意義
1.2 概念界定
1.2.1 農民
1.2.2 公共安全感
1.2.3 群際關系
1.3 研究目標
1.4 研究內容與框架
1.4.1 理論研究
1.4.2 實證研究
1.4.3 政策建議
1.5 研究數據與方法
1.5.1 數據泉源
1.5.2 研究方法
1.6 章節(jié)安排
1.7 主要創(chuàng)新點
2 文獻綜述
2.1 公共安全感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
2.1.1 公共安全感研究的相關理論
2.1.2 公共安全感的實證研究
2.1.3 研究述評
2.2 群際關系與公共安全感研究
2.2.1 群際關系理論
2.2.2 群際關系對公共安全感影響的實證研究
2.2.3 研究述評
2.3 農民1群體公共安全感的相關研究
2.3.1 農民1群體的公共安全感問題
2.3.2 農民1與市民之間的群際關系問題
2.3.3 研究述評
2.4 性別及婚姻視角下的公共安全感研究
2.4.1 性別視角下的公共安全感研究
2.4.2 婚姻視角下的公共安全感研究
2.4.3 研究述評
3 農民1公共安全感的分析框架
3.1 一般遷移人群公共安全感概念模型及適用性分析
3.1.1 一般遷移人群的公共安全感概念模型
3.1.2 西方一般遷移人群公共安全感的適用性分析
3.1.3 西方一般遷移人群公共安全感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3.2 群際關系對農民1公共安全感影響的概念模型
3.2.1 農民1公共安全的現實情境分析
3.2.2 群際關系對公共安全感影響的概念模型
3.3 驗證策略與研究方法
3.3.1 驗證思路與驗證關鍵點
3.3.2 數據
3.3.3 研究方法
3.4 小結
4 群際關系對公共安全感的影響:農民1與市民的對比
4.1 研究設計
4.1.1 研究目標與分析框架
4.1.2 研究方法
4.1.3 變量測量
4.2 農民1與市民的現狀分析
4.3 群際關系對居民公共安全感的影響
4.3.1 體制身份
4.3.2 群際關系效應
4.3.3 被害經歷效應
4.3.4 脆弱性因素效應
4.4 市民與農民1公共安全感的對比分析
4.4.1 市民群體公共安全感分析
4.4.2 農民1公共安全感分析
4.5 小結與討論
5 群際關系對已婚農民1公共安全感的影響及性別差異
5.1 研究設計
5.1.1 研究目標與分析框架
5.1.2 研究方法
5.1.3 變量測量
5.2 已婚農民1群際關系與公共安全感的現狀及性別差異
5.3 群際關系對已婚農民1公共安全感的影響
5.3.1 群際關系效應
5.3.2 社區(qū)融合效應
5.3.3 鄰居類型效應
5.3.4 被害經歷效應
5.3.5 脆弱性因素效應
5.3.6 流動因素效應
5.4 群際關系對已婚農民1公共安全感影響的性別差異
5.4.1 已婚男性農民1公共安全感分析
5.4.2 已婚女性農民1公共安全感分析
5.5 小結與討論
6 群際關系對未婚農民1公共安全感的影響及性別差異
6.1 研究設計
6.1.1 研究目標與分析框架
6.1.2 研究方法
6.1.3 變量測量
6.2 未婚農民1群際關系與公共安全感的現狀及性別差異
6.3 群際關系對未婚農民1公共安全感的影響
6.3.1 群際關系效應
6.3.2 社區(qū)融合效應
6.3.3 鄰居居類型效應
6.3.4 被害經歷效應
6.3.5 脆弱性效應
6.4 群際關系對未婚農民1公共安全感影響的性別差異
6.4.1 未婚男性農民1公共安全感分析
6.4.2 未婚女性農民1公共安全感分析
6.5 小結與討論
7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政策建議
7.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A 廈門市農村流動人口調查問卷
附錄B 西安市農村流動人口發(fā)展狀況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