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史料典籍中國象科學觀

中國象科學觀

中國象科學觀

定 價:¥180.00

作 者: 劉長林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07749243 出版時間: 2016-04-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96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中國象科學觀:易、道與醫(yī)、兵(增訂本 套裝上下冊)》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提出中西文化的發(fā)展存在兩種不同的路徑,兩種文化是并立共存的,沒有優(yōu)劣之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有其獨特性,是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另一種形式的科學——象科學。所謂“象科學”是指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主流選取的是“象”的層面,主要利用意象思維,通過采取整體觀察、整體比較、取象比類、因應調試等方法,以獲取自然整體之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吨袊罂茖W觀:易、道與醫(yī)、兵(增訂本 套裝上下冊)》作者肯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科學,是象科學,并把象科學的思維方式運用于易、道、醫(yī)、兵學中,對易、道認識論及中國醫(yī)學、兵學的哲學基礎做了新的闡述。

作者簡介

  劉長林,1941年生,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后改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員,2002年退休,現(xiàn)任曲阜孔子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主要著作有《內經的哲學和中醫(yī)學的方法》(1982)、《中國系統(tǒng)思維》(1990)等。

圖書目錄

上冊
導言
(一)科學與科學方法是兩個概念
(二)現(xiàn)象的意義和價值
(三)現(xiàn)象層面的規(guī)律及實質
(四)中華傳統(tǒng)是研究象科學
一 中國思想原點——以時為正
二 中西方不同的認知取向
(一)西方實體求原
(二)中國觀物取象
三 抽象思維與意象思維
(一)關于抽象思維的認識方式
(二)《周易》的意象思維
1.《周易》意象思維的基本要點
2.八卦是意象思維的認識模型
3.與時間密切相關的六對范疇
4.氣與象
(三)老子的意象思維
1.老子提出有兩類認知體系
2.“為道”與“為智”的區(qū)別和比較
3.以“為道”之知統(tǒng)攝“為智”之知
4.道的時象性
四 《周易》時空觀
(一)中國式的生命時空體系
(二)《周易》時空的相對性和規(guī)律性
(三)《周易》時空的價值性和不均勻性
(四)往者屈,來者伸
(五)開放環(huán)形時間和宇宙演化
五 老子論有無相生
(一)存在論之“無”——“有生于無”
1.“無”是萬物之本始,是無限
2.“無”是無形之隱,蘊涵無限創(chuàng)造——兼評二程的“百理俱備”
3.何謂“無無”,何謂“有無”
4.一多互涵,使無限更完美
5.以氣釋“無”
(二)方法論之“無”——“無為而無不為”
1.“無為”是以“無”為特征的行為
2.“無為”——長盛不衰之道
3.“法自然”——贊化萬物,應對復雜——兼談莊子之“逍遙”
4.“日益”“日損”——突破有限之訣
(三)時間性價值觀——“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六 《周易》執(zhí)無御有
(一)易、道、神、器——時間化的宇宙結構
1.“易”為宇宙本根
2.《易緯》對“易”的詮釋
3.《易傳》中的易與道
4.形而上下是無和有的統(tǒng)一——兼評程頤的“道非陰陽”
(二)因時而變——易的復雜性及應對
1.天地至賾,垂衣而治
2.與時偕行,唯變所適
3.陰陽不測,感而遂通
4.范圍天地,曲成萬物
(三)生命倫理
1.萬物皆有生的權利
2.坤陰的二重地位
七 《周易》萬生求久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
(二)順則能久
(三)節(jié)以致久
(四)通圜可久
八 《易傳》論德
(一)從重生到重德
(二)利者義之和
(三)見仁見智的統(tǒng)一
九 太極八卦和系統(tǒng)演化
(一)卦爻象模型
(二)系統(tǒng)演化的理論
1.宇宙系統(tǒng)從何而來
2.氣和形的轉化
3.系統(tǒng)演化的特點
(三)有機復雜系統(tǒng)的原始控制理論
十 生以關系——萬物之緣
(一)道由關系生物
(二)易卦剛柔立本
十一 中和圜道——天地之規(guī)
(一)“中”指精守常道,順時而動
1.中道的二重涵義
2.中與正相互補白
3.孔子之“中庸”本義為何
4.朱熹注“中庸”的嚴重失誤
(二)“和”:協(xié)同關系,生物創(chuàng)新
1.“和”是天道本性
2.“和”主柔,為生物建業(yè)之本
3.“和”貫天道全程
4.“和”是神之機,新之源
(三)易道中的平衡與不平衡
1.中和是開放式圓圈
2.平衡寓于圜道之中
3.不平衡在圜道和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
十二 論通
(一)通是道的本性
(二)順性而通
(三)物物相通
(四)言意之辯與通
(五)以通為美
(六)通與醫(yī)道
十三 意象邏輯及象規(guī)律的特征
(一)意象思維的基本邏輯規(guī)律
1.意象思維與形式邏輯基本規(guī)律
2.時行律——“與時偕行”
3.易簡律——“易簡而天下之理得”
(二)象規(guī)律的三種形式
1.感應式規(guī)律——附論取象比類
2.境域式規(guī)律
3.常守式規(guī)律
十四 象科學與體科學的關系——兼談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的性質
(一)象規(guī)律與體規(guī)律之比較
1.自然狀態(tài)與預設狀態(tài)
2.個別與類別
(二)象科學與體科學對稱互補
1.認知中時間與空間的關系
2.兩種整體觀:象整體和體整體
3.象科學與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
4.象科學與體科學的不同功能
十五 漢語與意象思維
(一)“言不盡意”說的由來
(二)漢語的兩大特長
1.以簡御繁
2.顯隱相成
(三)漢字對漢語的補足和加強
(四)漢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五)漢語漢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六)一顯多隱與象科學編碼
……
下冊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