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本前言(段保良)
英文版編者導言
第三部分神圣帝國(卷二續(xù))
四 教會與諸民族
第十三章 時代特征
一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懸疑
二 政治重心向西部轉移
三 教會與諸民族之間的沖突
第十四章 絕對教宗制:羅馬的吉萊斯
一 《一圣教諭》
二 羅馬的吉萊斯(羅馬努斯)
第十五章 法國王權
一 國王權力問題
二 獨立于皇帝的權力
三 巴黎的約翰:《論國王與教宗之權力》
四 靈異的王權
五 安茹的查理
六 迪布瓦
第十六章 但丁
一 政治思想家的孤立
二 精神脫離于政治
三 精神的實在論:人間天堂
四 文體與權威符號
五 《書信集》
六 《論世界帝國》
七 《煉獄》第29-33篇的愿景
第十七章 帕多瓦的馬西利烏斯
一 德意志憲政發(fā)展之開始
二 《和平保衛(wèi)者》
三 與亞里士多德的關系
四 有機體比喻
五 世間的代表性權威問題:立法者
六 有限政府:意大利主義
七 阿威羅伊主義的自然論
八 領頭部分
九 紛紜戰(zhàn)國
十 法
十一 基督教與教會
十二 隱秘教義
十三 技術政治論
第十八章 奧卡姆的威廉
一 一種理論模式:威廉的問題
二 唯名論和唯信論
三 世俗文明以及教會之退出
四 方濟各會唯靈論的最后階段
五 威廉的政治學方法
六 法律理論
七 此世秩序與貧窮儀規(guī)
八 教宗與教會
九 帝國
十 將本體化簡為關系
十一 終極決斷權:公會議
十二 結論
第十九章 英國民族政治體
一 島國特性:干擾因素之闕如
二 趨向整合的情緒:《大憲章》
三 制度
四 符號
五 代表制
六 福蒂斯丘
第二十章 從一統(tǒng)到教區(qū)的基督教
一 教會組織的轉型
二 英國的反應
三 威克里夫:總體特征
四 地區(qū)性的精神運動
五 英國的唯靈論:《耕者皮爾斯》
六 威克里夫:學說
第二十一章 帝國區(qū)
一 次帝國政治
二 《金璽詔書》
三 城市國家
四 里恩佐
第二十二章 公會議運動
一 “大分裂”:公會議
二 高盧主義和政教協(xié)約
三 《論公教和諧》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