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精讀王陽明

精讀王陽明

精讀王陽明

定 價:¥48.00

作 者: 王春永 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13093173 出版時間: 2019-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兼軍事家,他納佛入儒,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集心學之大成,學問與事功皆堪稱明朝第*流。 本書從王陽明言行、著作中擷取125段金句,逐句闡發(fā)深入, 探掘這位不世出偉人治學處世的秘訣,以為當今鏡鑒。

作者簡介

  王春永,1970年代出生,暢銷書作家,曾在洛陽、蘭州和內蒙古等地讀書、工作,現(xiàn)居深圳。主要出版著作有《圖解周易》《博弈論的詭計》《圖說莊子100名言》《原來如此:問題背后的心理學》等,著作被譯為多種語言在海外國家與地區(qū)出版發(fā)行。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把知與行當作是一件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 2

知行本為一體,共同切于身心 / 4

念念遵循天理,內心自然寧靜 / 6

情感收發(fā)有度,調停適中最好 / 8

務實之心要重,務名之心要輕 / 10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 12

既要戒懼守靜,又要隨緣應物 / 14

工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內外 / 16

合著本體是工夫,做得工夫識本體 / 18

念頭產生之時,行動已在其中 / 20



第二章 在意念發(fā)起時反省察覺


篤信前圣先賢,不如反身以求 / 24

格物就是格心,去除意念不正 / 26

人心若正即道心,道心失正即人心 / 28

悔悟固然可貴,改后不必執(zhí)著 / 30

用戒懼守衛(wèi)念頭,避免流入惡念 / 32

誠意是學問頭腦,也需要格致工夫 / 34

格物是誠意工夫,明善是誠身工夫 / 36

格物轉向正心,惟求能得其心 / 38

意念發(fā)起之時,進行省察克治 / 40



第三章 任何學習都要落實于身心

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懸想花葉 / 44

言行以收斂為主,發(fā)散是不得已 / 46

大道難以言傳,必須自修自悟 / 48

不論境界效驗,一心向善改過 / 50

獨知時用功是謹獨,共知處用功是作偽 / 52

人人心中有仲尼,結合經籍去體悟 / 54

道乃天下公器,只須服從真理 / 56

學問充實自己,工夫重于效驗 / 58

倘若被人厭惡,尋找自身缺點 / 60

學習不為功利,只要有益身心 / 62



第四章 讓生命操起志向之舵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66

人若不立志,有如船無舵 / 68

人格修養(yǎng)如樹,誠孝的心是根 / 70

去除私欲遮蔽,成就完美人格 / 72

向下扎實用功,向上體達天道 / 74

為學須先立志,漸漸水到渠成 / 76

持志要如心痛,避免雜念摻雜 / 78

做人好比煉金,成色最為關鍵 / 80

德性重于才力,摒除功利之心 / 82

消除比較分別,人人功德圓滿 / 84

種樹必培其根,種德必養(yǎng)其心 / 86

拋棄虛名實利,專注于天理自然 / 88

人人胸中各有個圣人 / 90

立德猶如建屋,文藝掛做門面 / 92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拳血 / 94

超越生死之悟,圣道即在本心 / 96

孔孟之學如日月,不需再向別處求 / 98



第五章 在世事上磨煉才能進步

經書也是歷史,學會判別是非 / 102

交友以誠相待,戒除優(yōu)越心理 / 104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yǎng),存養(yǎng)是無事時省察 / 106

事變皆是人情,時時守護內心 / 108

邪鬼不能迷人,只是人心自迷 / 110

若知晝夜,即知死生 / 112

既不流于張狂,也不失于虛寂 / 114

知新必由溫故,溫故乃所以知新 / 116

遵循自然即是靜,聽從私欲未嘗靜 / 118

必須事上磨煉,才能氣定神閑 / 120

倘若一味好靜,遇事必然忙亂 / 122

好心態(tài)關乎生死,常快活便是工夫 / 124

大道不離世間,不可空鍋煮飯 / 126



第六章 我們的心與萬物本是一體

人天民物本一體,儒佛老莊皆可用 / 130

天下本是一家,眾人本為一體 / 132

天地間萬象,與我心相通 / 134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 136

身之主宰便是心,意之所發(fā)時格物 / 138

心之本體即天理,無論動靜皆泰然 / 140

如能不動于氣,即得天理之靜 / 142

心體本無一物,不可執(zhí)著善惡 / 144

若無真己,便無軀殼 / 146

心體即良知,無起無不起 / 148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本質上都是一件事 / 150

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 / 152

善惡之法不放棄,視如幻相莫執(zhí)著 / 154

萬物是良知的發(fā)用,求本源于心之感應 / 156

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 / 158

此花不在心外,看時方才鮮明 / 160

心不是那塊血肉,以萬物感應為體 / 162

太陽無照無不照,心體無知無不知 / 164

無善無惡心之體,統(tǒng)攝超越萬物 / 166


第七章 莫讓私欲遮蔽良知的鏡子

只要心如明鏡,不怕不能照物 / 170

良知與情感交融,不執(zhí)著也不排斥 / 172

良知如鏡不留染,情順萬事而無情 / 174

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 / 176

思想是邪是正,無法瞞過良知 / 178

不欺人則能察覺人欺,若自信則一切明曉 / 180

良知當下具足,不離日常行為 / 182

心體只有一個,部分即是全體 / 184

如果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 / 186

靜處體悟以收心,事上磨煉去私欲 / 188

當下心收攝一切,便能一了百了 / 190

七情自然流動,一執(zhí)著便成私欲 / 192

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 194

心體本自弘毅,莫讓私欲蔽累 / 196




第八章 發(fā)掘我們心靈的直覺力

理表現(xiàn)在哪里,就在哪里用功 / 200

專一與精深一體,節(jié)制流蕩人心 / 202

安于自身條件,不可武斷追求 / 204

心性上用功勘破,事理一覽無遺 / 206

蕩滌一應私心,避免偏倚染著 / 208

從已發(fā)之意下手,回復心體之正 / 210

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 212

灌溉天理之根,刈除習氣雜草 / 214

隨事致其良知,必能聰明堅強 / 216

良知應對事務,事務即是修身 / 218

千變萬化一切事,為求自慊致良知 / 220

不求料事如神,若求即是私欲 / 222

從孝敬父母開始,學問工夫打成一片 / 224

實實落落依良知,便能著穩(wěn)當快樂 / 226

終身專一于治本,勝過事物上尋討 / 228

以義為原則,自然沒有執(zhí)著 / 230

致良知不要間斷,心性則縱橫自在 / 232

良知完完全全,清楚判斷是非 / 234

心如斑駁之鏡,必須磨刮一番 / 236




第九章 平實快樂的心靈教育法

只可大而化之,不可引而自高 / 240

心術忠信篤敬,避免欺妄非僻 / 242

孩子心中喜悅,自然樂于向學 / 244

行為禮節(jié),不可放蕩 / 246

愛親敬長,不可懈怠 / 248

道必學而后明,講學之外無明道 / 250

功課不在多少,貴在精熟與否 / 252

針對氣質施教,造就個性人格 / 254

與愚夫愚婦同德,不做社會異端 / 256

圣愚良知相同,不可高高在上 / 258

滿街都是圣人,只為習氣遮迷 / 260

真圣賢并無崖岸,人人可學而至 / 262

大道本無窮盡,問難有助發(fā)揮 / 264

心外無學 / 266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